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施洞鎮小河村地處臺江縣東北部,轄4個自然寨,12個村民小組,共418戶1809人。在2014年合并村之前,村“兩委”班子配備不足,致富帶富能力弱,產業發展滯后,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是名副其實的村集體經濟空殼村,社會治安問題一度十分突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上訪村”。

近年來,該村探索“一村一品抓發展”產業發展模式,健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機制,充分調動和激發村民發展內生動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村集體經濟從“零”到現在100萬元,曾經的“上訪村”變為平安創建“三無村”,實現由窮到富、由亂到治、由散到聚的蛻變,先后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省級五好基層黨組織、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等殊榮20余次。

“車子跑得快,要靠車頭帶”。2014年,原小河、貓坡兩個小村村組合并形成小河村,在選配村“兩委”班子時,注重將致富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服務群眾意識的優秀黨員選進班子,增強了領導力和戰斗力。村“兩委”班子立足村情實際,找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短板,制定發展規劃。

“人心齊,萬事易”。村“兩委”成立村集體經濟公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村黨支部班子成員與合作社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加強對村級經濟組織的領導。村級產業發展堅持多元參與,動員群眾選擇以現金或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并將部分扶貧資金注入合作社,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貧困戶入股金,合作社對751名貧困戶進行全覆蓋,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變“要我干”為“我要干”。

2020年,小河村西瓜種植400畝,實現利潤35.5萬元,人均增收600余元,為90戶貧困戶帶來戶均1000元的項目分紅;林下養蜂180箱,實現利潤12萬元,人均增收200余元,90戶貧困戶戶均分紅500元;種植白蘿卜150畝,預計實現利潤30萬元,村集體經濟逐步實現由單一產業支撐向立體化、多元化的轉變。(舒俊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