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錦屏縣樹牢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鞏固拓展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成果,全面實施“林長制”改革,建好生態林、長治林、增值林,加快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實現國土增綠、森林增值和農民增收有機統一,讓綠水青山變成“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成為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截至目前,全縣林地面積186.36萬畝,森林覆蓋率72.18%,森林蓄積量達1339萬立方米,年林業綜合經濟總產值 28.59 億元,帶動林農4.27萬人增收致富。先后被授予“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示范縣”。

建好資源變屏障的“生態林”
建立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實現縣域林地分級管理全覆蓋,確保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人專管,構筑起綠色生態安全屏障。一是縣級主抓。出臺全面實行林長制的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縣委書記、縣長等10名領導干部擔任縣級總林長、副總林長和林長,全面負責縣域國土綠化、林業資源保護發展等林業生態項目,承擔總督導、總監督、總協調職責。建立林長聯席會議、森林資源管護、督察考核等工作制度,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謀劃重大事項,確定工作重心,協調解決疑難問題。截至目前,專題召開林長聯席會議5次,研究林長制事項7項,解決問題21個。二是鄉級專抓。按照“分級分區管理”原則,將全縣15個鄉鎮劃分為15個戰區,鄉鎮黨委書記、鎮長等150名班子成員擔任鄉級總林長、副總林長和林長,負責組織實施戰區森林資源保護發展、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森林防火、指導村(社區)級林長、護林員隊伍建設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劃定戰區林業資源的網格、點位,逐一敲定重點事、責任人,有效實現林業管護全覆蓋、無盲區。截至目前,全縣15個鄉鎮級林長均分包林區,承擔分包任務、分包責任。三是村級實抓。對全縣196個行政村,按照林區面積、護林任務等安排村級林長,在每個村級戰區實行村級林長、巡山護林隊、護林員、天保管護人員“一長一隊兩員”機制,負責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和自然保護法律法規宣傳落地,組織發動群眾共建共治共享林業資源,落實村森林資源保護發展、森林防火和源頭管理責任,發現、制止責任區內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等日常監管護責任。同時,在交通要道、進山通道、網格邊界設立公示牌,公開三級林長名單、網格范圍、監督電話等,接受村民監督,形成全流程、高效率的隱患處置體系,有效發揮“前線崗哨”和“森林啄木鳥”作用。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村級林長392名、巡山護林隊196支、生態護林員1603名、天保管護人員80名,累計排查問題1265個,解決1236個。

建好常態變長效的“長治林”
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資源管理機制,確保“山有人巡、林有人護、樹有人管、責有人擔”。一是“清單式”巡林。制定《全面推行林長制責任區域及職責等實施細則》,細化問題、任務、責任、標準“四個清單”,規定三級林長每月集中巡林不得少于1次、2次、4次,日常巡林結合季節、時段林業工作任務加大頻次,做到“一個林長、一張圖紙、一份責任清單”。統一制定《巡林清單》《巡林提醒函》,三級林長巡林對照林業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植樹造林、森林防火等巡林指標,填報巡林清單,及時交辦處理發現的問題,形成“發現問題—交辦問題—問題整改—問題銷號”的工作閉環。截至目前,全縣共出動巡林527人次,車輛141次,解決問題224個,與89家餐館飯店和25家野生動物飼養場所簽訂野生動物保護承諾書。二是“全方位”護林。出臺《森林資源林政管理辦法》等規定,全力做好公益林管理、天然林保護、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守護好每一寸綠色。成立縣森林防火和野生動物保護中心,增強預警、監測、應急處理和撲救能力,安裝森林防火監測系統,實現重點林區監控覆蓋率達85%以上,全縣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7‰以內,比全省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內的要求低0.3‰。全面落實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制,做好常發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全縣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2‰以下,達到全省要求,代培苗木基地檢疫率實現100%。出臺《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國家森林采伐限額,加強林業生態紅線管控,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持續保持對林業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實行“數字巡查制定”,依托“數字錦屏”集成優勢,建成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一套數”的動態監管體系,全程自動記錄林業管護實況,實時交辦,督導問效,實現直觀可視、互聯共享、上下協同、安全可靠的立體監管綜合服務。三是“長效化”養林。出臺《錦屏縣林長制改革考核辦法(試行)》,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把林業生態建設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將年度國土綠化、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封山育林、國儲林建設、礦山復綠等造林工程任務分解到4個縣級網格、150個鄉級網格和392個村級網格,把責任細化到山頭、地塊、路段,各級林長組織部門造林、工程造林、社會造林,持續提高林木覆蓋率和自然濕地保護率,把荒山野林變成滿目青山,實現青山常在、綠水常流。截至目前,全縣公益林面積63.82萬畝,天然林22.17萬畝,造林綠化16.65萬畝,天保工程項目170.36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森林撫育3.95萬畝,退耕還林1.65萬畝,國儲林項目3.1萬畝,歐投項目7.46萬畝,“十三五”期間森林覆蓋率從71.16%上升到72.18%。

建好青山變金山的“增值林”
建立立體高效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林農、林旅等融合發展機制,拓寬林業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實現林業“接二連三”,把縣域生態優勢、綠色優勢、資源優勢轉變為生產要素、發展優勢、經濟財富,不斷延長林業產業鏈端,增加綠色附加值,變“綠寶盆”為“聚寶盆”。一是建立林下農業發展機制。出臺《錦屏縣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實施意見》,完善林地資源良性保護經營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林種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新造林地、疏林地、郁閉度相對適應的喬木林地及灌木林地等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N”經濟模式,因地制宜套種淫羊藿、天冬等林藥,以及林鵝、林雞、林茶、林蜂、林果等綠色富民產業,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提高林地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助推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縣建成林下經濟萬畝示范基地4個,千畝鄉示范基地15個,百畝村示范基地152個,中藥材種植15萬畝,油茶11.25萬畝,精品水果7.78萬畝,鵝、雞、羊等畜禽養殖990萬羽(只),年產值8.6億元,新增就業人數3.95萬人,帶動4.27萬林農吃上“生態飯”,人均增收2萬余元,林下鐵皮石斛活樹近野生種植、生態鵝養殖規模均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示范縣”和“中國近野生鐵皮石斛之鄉”稱號。二是建立林下旅游發展機制。出臺《錦屏縣關于促進林下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旅游 ”“生態 ”等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打造“中國山水櫻花第一城”,全面推進“大花園、大果園”特色旅游項目建設,精準推進實施“綠改彩工程”與國土綠化行動、森林植被恢復項目,將庭院花園化、村寨公園化、空地果園化,持續開展森林鄉鎮、森林鄉村、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創建活動,精心打造一批鄉土田園特色突出、森林氛圍濃郁、森林功能效益顯著、涉林產業發展良好、人居環境優越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成功舉辦錦屏石斛花節、梨花節、民族節慶等活動,發展森林觀光旅游新業態,增加村民收入。截至目前,全縣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森林鄉村4個、省級森林鄉鎮1個、省級森林村寨5個、森林人家81個,森林觀光接待游客113.1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7.81億元。三是建立林下康養發展機制。印發《錦屏縣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建立培訓研學、健康養生、森林體驗、食療養生等康養業態培育和項目接續機制,規模打造“康養之都”,深入推進錦屏縣萬畝林業(石斛)綜合產業園、龍池多彩田園、春蕾森林公園、清水江百里畫廊木商文化旅游帶和文斗、瑤白、雷屯、圭葉、百草園等旅游資源開發,配套建設停車場、游覽車道、石斛梯田、石斛長廊、石斛山莊、文化體驗、展示中心、管理中心及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培育和招引養生養老產業進駐,發展食養、藥養、中醫等健康養生產業,提高森林附加值。截至目前,全縣森林康養利用森林面積達76萬余畝,產值3935萬元。四是建立林下運動發展機制。出臺《錦屏縣關于發展林下運動的指導意見》,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多功能機制,聚力打造“運動之城”,發揮全省最大林下生態鵝全產業鏈的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國家羽毛球運動員康復與訓練基地、全國戶外羽毛球運動和競賽營地,大力舉辦林間羽毛球健身培訓和各類各級別羽毛球賽事活動,吸引全國羽毛球愛好者們參與羽毛球培訓、羽毛球賽事活動,采購羽毛球運動裝備等體育林產品,提高森林延伸產值。截至目前,全縣建成亞獅龍羽毛球博物館、羽毛球體育館、王睜茗羽毛球培訓學校等配套設施,累計舉辦“亞獅龍杯”多彩貴州U系列羽毛球選拔賽等7場大型羽毛球賽事,有效吸引羽毛球世界冠軍王睜茗等名人及全國羽毛球愛好者2萬余人次加入,綜合產值達1400萬元。(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