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鑼鼓喧天,絲竹盈耳,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場,劇情曲折委婉訴說著忠孝節義、世間百態,演員聲情并茂,觀眾如癡似醉。
“小時候就喜歡聽侗戲,看侗戲,聽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就會了。”8月6日,漫步在從江縣蠟水村的老戲臺旁,梁華志與記者一行說起了他和《珠郎娘美》的不解之緣。
民間文學《珠郎娘美》是侗族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從清朝開始一直廣泛流傳于貴州、廣西與湖南的侗族聚集地。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從口傳文學、印刷文學到影視劇、戲曲改編,深受廣大讀者、觀眾好評。

幾十年前,侗寨里的娛樂方式還不像現在這樣豐富。正月間或是侗族的傳統節日里,男女老少最期待的就是看侗戲了。每當《珠郎娘美》這出戲演出時,在戲臺前的空地,大家早早地放上小板凳、等候演出開始,去晚了就只能站著擠在人群中了。
還未成年的梁華志也在其中,他為戲中角色的愛情故事所感動,為演員老師的精彩演出而鼓掌。梁華志也攢著一股勁,暗暗下定決心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站上戲臺演出。
“梁本珍老師在1957年的時候就帶領龍圖《珠郎娘美》女聲敘事歌班,代表侗族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大會》,《珠郎娘美》第一次在全國亮相,侗歌從此走出大山,登上了大雅之堂。”說起自己的老師,梁華志充滿了敬意。
十八歲,梁華志成年了,有了自己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他來到村里老戲師梁本珍的家中,希望老師能把《珠郎娘美》的戲本傳給他,學成之后把這部經典的侗戲傳唱給更多的人聽。
梁華志在唱侗戲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加之自小受到的熏陶,在老戲師梁本珍的指導下,與梁紹緒、梁炳文等人一起專業學起了侗戲《珠郎娘美》,也開啟了自己的漫漫侗戲人生路。

每一個身段,每一句唱腔,都需要反復琢磨。要把作品中的人物演活,還得真正讀懂戲中的故事。
梁華志找出《珠郎娘美》的老戲本,與記者講起了這個故事。據了解,該戲根據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貴州從江和榕江兩地的真實愛情故事改編,講述的是主人公珠郎和娘美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雙雙遠離家鄉,后又遭惡霸殘害的凄美故事。《珠郎娘美》作為當代侗族文化寶庫中一筆珍貴的遺產,是封建時代侗鄉男女青年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吶喊。
1971年,經過一個月的排練,梁華志與蠟水順和侗戲班的其他演員們登上了戲臺。穿上戲服,扮上相,專業的唱腔一開嗓,梁華志扮演的珠郎讓大家眼前一亮。這也讓他在此后的20年時間里,成為了侗寨里的“最佳男主角”。

農忙的時候在家務農,閑暇的時候與戲班的伙伴們一起排練侗戲。慢慢有了名聲,越來越多外村、外縣、外省的人請梁華志去演出。
“有一次我們戲班受邀請去廣西演出,《珠郎娘美》這出戲我們唱了兩天,觀眾很熱情,我們大家很興奮,一點也不覺得累。”去年,梁華志突發腦梗,如今行動、說話都有些不便。但是說起那些年演出的往事,梁華志語氣堅定,眼神里綻放著光彩。因為,他想把《珠郎娘美》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的心愿一步步實現了。
“年紀大了,沒有人愛看我這個老家伙表演了。”為了培養新人傳承侗戲《珠郎娘美》,梁華志在四十歲的時候退居幕后。此后,無論是當侗戲比賽的評委,還是侗戲戲班的組織者,直到現在,年近七十歲的梁華志都以傳承人的身份,為《珠郎娘美》的傳播發展盡著自己的責任。
“我最小的徒弟也有三十多歲了。”梁華志告訴記者,他的家就是《珠郎娘美》傳習所,幾十年來教授的徒弟已有三十多人。作為傳承人,梁華志還義務去村小學教孩子們唱侗戲。“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也能感受到《珠郎娘美》的魅力。”

2019年6月21-22日,由從江縣民族藝術團創作編排的侗戲《珠郎娘美》在北京評劇大劇院精彩上演,隨著音樂的響起,把觀眾帶到了珠郎與娘美行歌坐月、相約私奔、他鄉遇害等現場,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劇情和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向觀眾朋友們展現了侗族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
《珠郎娘美》從敘事歌流傳到今天,經歷了如梁華志等十幾代民間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完善而傳承下來。一如既往地奔流至新的時代彼岸,成為一支永遠也唱不完的歌,一場永遠也演不完的戲。(康莉 潘皇林 王佳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