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個星期的思考加數天的制作 才等于一件作品
古語曰“學而不思則惘”,可見思考其重要性。思考對唐海來說是家常便飯更是銀飾品的生命力所在。
“每制作一件銀飾之前,光思考就需花一個星期,有時候一天什么都不做,就拿著銀塊在眼前發呆,發呆”。唐海記得自己曾做過一個花盆,花了近20天,白天制作,晚上回去就思考其中的不足,第二天再一步步改進。
耳環、手鐲、項鏈、戒指……到目前為止,唐海都不記得自己到底做了多少銀飾品。
1月6日,記者專訪唐海時,他正在制作青蛙吊墜。坐在黑色被靠椅的他左手拿著刻有青蛙的銀塊,右手握著剪刀,沿著銀塊小心翼翼的剪下青蛙的輪廓。

用剪刀剪青蛙銀片
把青蛙剪好后,他隨手從雜亂無章的桌子上拿起一個小錘子敲打起來,再打開身旁的液化氣,噴槍的管口瞬間噴出一縷紅藍色的火焰,銀片瞬間發紅,鑷子夾起,猝火,鏨子和鑿子各有分工,如畫家運筆一般,而銀片上的青蛙則清晰可見。
其實,這只是制作青蛙吊墜的一部分,最后還需經過上膠、雕花、鏤空、焊接、打磨、上光等多道工序。直到這些步驟全部完成,一件漂亮的銀飾才能夠完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價格不等同于手藝 手藝比金子還貴
2012年,深圳舉辦文化博覽會,唐海代表公司到博覽會現場展銷,“我帶著十多樣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過去,剛擺上桌就被人搶光了”。
其實,作品被人搶光并不是唐海覺得驕傲的事情,更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他在現場制作銀飾證明了其價值所在。
“跟其他的銀飾相比,為什么你的銀飾價格貴這么多?”、“你的銀飾到底是不是手工制作的”……在博覽會現場,唐海被這些問題困擾。

部分作品展示
“不是價格的問題,是手藝的問題,在我眼里手藝比金子還貴,金子根本不值錢”。在回答完那些人的問題后,唐海又現場制作銀飾品方去解答人們的不解。
其實,那些來自外界不解的疑惑并不是唐海真正所困擾的,他更擔心的是“打銀匠的未來”。
“打工10年,我才意識到我們少數民族的東西是多么的寶貴,而真正踏入打銀匠這條路的大門我也花了3年時間,隨著社會的發展,我不知道能有多少年輕人真正愿意從事打銀匠這個行業”,唐海皺著眉頭感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失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