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翻開陸晁圣的民情日記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他用簽字筆寫的蒼勁有力的那兩句座右銘:“一心為民不言苦,甘做群眾暖心人”,這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種動力,更是他駐村一年來的真實寫照。
陸晁圣是貴州省科技廳(知識產權局)選派到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同步小康駐村干部。南高村距劍河縣城7公里,距岑松鎮政府10公里,玉凱高速公路、320國道穿村而過,轄南高、下巖寨兩個自然寨,11個村民小組,331戶,1604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9%,漢族人口占0.1%。

規劃村級基礎設施建設

陸晁圣指導鉤藤種植
2015年3月份陸晁圣駐南高村后,為了盡快的開展工作,陸晁圣每個月都扎根在南高村20天以上,深入群眾,克服語言溝通困難與村民朝夕相處,為民所想,暖心服務,頂著烈日穿梭在南高村的田間地頭。渴了向農戶討口水喝,累了向農戶借根板凳坐坐,真真實實的向百姓了解村情。他時刻以“真駐村、實幫扶”來要求自己,做到真蹲實駐、真幫實扶、真抓實干。他用實際行動在駐村一線真情解憂,把一件件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
“我家孩子們都出去打工了,小陸經常到我家來坐,陪我聊聊天,我有什么困難,他都像幫親人一樣幫我解決。”提起陸晁圣,南高村80多歲的雷你勝老人有些激動地說。
通過走村竄戶,與苗鄉的群眾一起生產生活。 逐漸的,陸晁圣的皮膚變黑了,村情民意也熟悉了,駐村工作思路也變得清晰起來。

陸晁圣走訪農戶

為村民發放季節性缺糧
“自從他來到我們村,公路通了、活動場所有了、路燈亮了,他是真心真意來幫我們的。”南高村主任雷勝光如是說。據了解,陸晁圣在南高村駐村一年的時間里,爭取“一事一議”、民居抗震示范工程、養殖等扶貧項目資金230余萬元,修建村公路1公里、踩蘆笙場、籃球場各1個、文化長廊60米、公共廁所20平方米、硬化便道1.3公里、太陽能路燈80盞。,真正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創建了宜人宜居的美麗新南高。
為了應用和推廣貴州“互聯網+”帶來的實惠,陸晁圣個人出資1000元接通網絡和電話;協調劍河縣工會捐贈電腦打印機1套、協調劍河縣文廣局解決廣播器材1套、開展文體活動經費28000元;從此,南高村與外界多了一個聯系的樞紐中心,通過網絡提高了村委的辦事、辦公效率,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創業意識。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陸晁圣始終不忘黨的宗旨和方針政策,“黨建促扶貧”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一年來,積極開展“三會一課”活動,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各11次、臨時黨小組會10次,上黨課4次,培養黨員發展對象1名;落實省黨建扶貧項目25萬元,建公共廁所12平方米,改造活動室廚房及衛生間17平方米,硬化室外停車場30平方米等基礎設施10萬元;幫扶8戶貧困戶創辦養牛、養羊、竹鼠等四個聯戶養殖場15萬元;協調省關工委、省科技廳離退休黨支部11人召開“駐村幫扶座談會”2次,落實省地震局機關支部黨員13人對口幫扶,慰問無房特困戶3戶、貧困黨員6人和黨支部,共發放慰問金9000元;完善村級管理制度,規范黨務、村務決策機制,制定《村規民約》,村級組織協調運轉,使南高村的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以黨建促扶貧,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村民發放季節性缺糧

召開“三會一課”
“幫忙我們村的雷渲怡解決了4年大學學費16400元;自己掏腰包出資4000元維修小橋1座、便道30米;幫忙協調縣科技中心解決鉤藤種苗10000株、有機肥2噸供4戶種植鉤藤……”村支書雷秀紅扳著手指細數陸晁圣的駐村實績。
“在這里一年的時間里,能為苗鄉地區的群眾做貢獻我覺得是很幸福的事情,看到群眾的生活條件一天天好起來,我覺得什么都值了。” 在駐村工作即將結束之際,談到一年來的駐村感受時,陸晁圣黝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萬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