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大機器生產替代手工勞作的時代,多少能工巧匠、手藝匠人和它們的奇技銀巧正逐漸被取代,他們賴以為生的技藝,漸漸不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
但總有一些人,仍在堅守,將手工賦予新的靈魂。用唐海的話來說,手藝比金子還貴,金子根本不值錢。

向記者展示他的青蛙吊墜
十年打工生涯 終究做回銀匠
80年代初,唐海出生在黔東南州劍河縣的一個苗寨,爺爺是一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老銀匠。唐海的爸爸沒有繼承爺爺的手藝,從小調皮搗蛋的唐海卻繼承了這門手藝,從好玩、好奇到真正從事這一行業,他整整花了近20年時間。
小學還沒畢業時,因好玩,唐海有事沒事就搗鼓爺爺的打銀工具箱,有時為了向同伴炫耀,將爺爺的所有雕刻刀全部掛在腰身上。
“玩,就知道玩,以后你們還得靠這門手藝吃飯”,爺爺當時教訓自己的話,唐海經常當耳邊風。一直到2006年,這句不知被時光侵蝕了多少個歲月的話語,終究變成了現實。
2006年,在外打工已10年整的唐海突然“覺醒”了。“我們少數民族這么好的東西,沒有人去做,去繼承,實在是太可惜了”,坐在自己小作坊里的唐海聳聳肩說到。
其實,在沒成為一名打銀匠之前,唐海花了一年時間來下這個決定。期間,他曾向家人、朋友咨詢無數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這都什么年代了,打銀有什么用?能賺錢嗎?”
白天打銀晚上也打銀 3年后方才步入正軌
從廣東回來后,唐海在凱里進了一家專門從事刺繡和銀飾的企業,剛開始的打銀路也不像他想的那樣簡單,“我在打銀匠行業的大門徘徊了3年時間,才踏入那個大門”。

敲打銀片
據唐海介紹,最最初的銀手鐲開始,但即便是最簡單的手鐲,他也會花上幾天才會完成。
“靜不下心來做,剛打銀的前三年每天都有放棄的念頭,但第二天不服輸的自己又照樣出現在作坊里”,唐海坦言,已不記得多少次在作品完成后,因不滿意直接把作品融化掉。
別人能行,為什么我就不行呢?帶著那股不服氣的勁兒,他去市場上買回一些打銀工具,白天在公司打銀,下班回家就在家里打銀,有時候在家里打銀到晚上,有時候打到凌晨。
這樣一直持續到第三年,唐海才覺得自己是個“打銀匠”了。
或許,在人們眼里,看到的更多是銀飾精美華麗的外表,而不知其內在和那顆堅守的心。“學習銀器制作技藝是一個磨練身心的過程,完成一件好的銀器往往需要很長的工時,作為銀器制作藝人,不僅需要有能夠堅持長時間打磨、雕刻的臂力,還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