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讓我去吧,退休之前再為群眾做點實事,回家也好向鄉(xiāng)親們交代喲。”
時間翻回到今年3月,天柱縣統(tǒng)戰(zhàn)部根據(jù)縣委縣政府精準扶貧工作安排,要派一名干部去駐村。一位老干部主動請求下鄉(xiāng)。
老干部叫楊通治,今年56歲,1976年參加工作,歷任坪地、邦洞鎮(zhèn)黨委書記,調統(tǒng)戰(zhàn)部后任過黨組書記,長期駐村從事移民工作。就在他申請駐村的前幾天,根據(jù)當時政策,部里準許他退休。可聽說要駐村幫扶,他又來勁了:“不退了,駐村我去最適合!”
“老書記,你來駐村?快去看看,我們還是老樣子哩。”
2014年3月,楊通治去到坪地鎮(zhèn)八陽村,迎面碰上當年的村支書龍世學。“老革命”相逢,怨的還是窮!楊通治和新任村班子成員在村里轉了幾天幾夜,走訪群眾180多戶。八陽村,確實還貧困。該村由原來的那納、橋龍、凸屯三個村合并來的,是縣級二類貧困村,全村820多戶,仍有20%貧困,少部分村民春節(jié)后就沒飯吃,靠救濟糧過日。八陽村貧困,貧在基層組織服務能力差,困在村里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老書記駐村,只論一個理:要致富靠黨支部!楊通治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組織村、組干部和黨員學習培訓,提高村“兩委”的凝聚力、感召力、戰(zhàn)斗力及為民服務的本領。根據(jù)班子成員能力,合理安排分工,使其按部就班開展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益。
老書記駐村,劃了兩個圈。一個圈住村“兩委”,制定了《議事制度》。凡涉及民生等重大問題必須經“兩委”集體研究決定;凡涉及民生經濟項目一律公示;凡當一屆村委要為群眾找出一條致富路。一個圈住村民,制定了《村規(guī)民約》。每一位村民都要熱愛家園,遵紀守法,和睦相處;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從儉操辦,拒絕黃、賭、毒,積極參加創(chuàng)業(yè)致富等等。
八陽村黨支部圍繞“為群眾找出一條致富路”制度,支部委員人人開動腦筋在思考:八陽山高坡陡,但土質肥沃,種什么?楊通治不懂電腦,但他知道富路在網上!喊個年輕人,在網上根據(jù)他掌握的一些信息進行搜索:洋芋、白菜、太子參、果樹……
翻了三天三夜,記下了100多條信息,最后鎖定:種紅蒜!紅蒜種植投資少,生產快,效益高,市場前景看好,群眾容易接受,是條致富好路子。
4月,群眾自籌資金5000元,楊通治回單位統(tǒng)戰(zhàn)部求助3000元,組織了23位村民赴余慶、麻江學習紅蒜種植技術。群眾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回來后,要求種蒜的農戶,一下報名就達65戶。
看到八陽村黨支部帶民致富的積極勁頭,楊通治駐村駐出了微笑:“按現(xiàn)已整合的土地面積計算,戶均種植面積3畝,畝產值達10000元,利潤8000元,戶均增收24000元。2015年發(fā)展面積1200畝,吸納社員300戶,可帶動八陽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致富!(龍勝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