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期間,黎平縣敖市鎮三多村來了一位駐村女黨員干部,這是從縣委組織里選派來的康中菊。
三多距敖市鎮政府所在地僅三公里,黎平至錦屏公路穿寨而過。三多距黎平縣城也僅29公里,個多小時就可以回到縣城。縣里派來的駐村干部,完全可以選擇回縣城或在鎮政府落腳。
康中菊住進三多,卻打好背包帶好行李,一看就是要常住三多的架勢。
安頓好住所,她就揣著《黎平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手冊》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筆記本》,匆匆的去與村干們見面。
駐村的第二天,她從敖市買了兩只豬腳,接著就開了村、組干部會議。然而組長們對她不太信任,以為開會是走走過場。所以,并沒有把她今后的打算放在心上,只是在吃飯的時候對她帶來的豬腳津津有味。
康中菊卻信心十足,并且真正的在三多扎下了根,她很快與三多的干部群眾打成了一片,愛美的康中菊還把三多的環境衛生打點得有條不紊,讓三多改變為像模像樣的文明村寨。
從她的日記中可以看到:
5月13日和鎮人大主席一起到村里,先看了鎮里承包的試驗田,我們看見公路排水溝里有很多石頭雜物,排水不暢,我就問他們這個排水溝是哪個部門管理的,能不能與他們對接一下,排水通暢了,一來方便農田灌溉,二來有一個干凈的環境。他們說可能是公路段負責的。于是我馬上打電話咨詢,打聽到這條公路確實是公路段負責的。我提議馬上到縣城去與公路段的人對接,順便再去環保局對接一下農村環境整治與垃圾處理方面的項目。我和人大主席馬上起身趕往縣城。
與縣環保局和公路段對接過后,我們立馬回村,河道垃圾治理的一些掃尾工作我得落實。路上接到東風林場的電話,說是送我們的花苗今天晚上就到,要我們做好下苗的準備;新農辦也打來電話,說上個星期我去對接的關于村寨規劃的事情,明天他們來實地調研。縣中醫院也來電話說,根據前次我們對接的情況和他們單位的工作安排,決定明天下午到我們村開展義診。再加上公路段的明天也要到現場,明天好多喜事接踵而至。
到村后,先去看河道,沒有人清理河道殘留垃圾,排污溝建設的投工投勞也沒有落實,再加上明天的幾項事情,得和村干好好計劃。
晚七點,晚飯還沒吃,東風林場打來電話,他們送的花卉苗很快就到了,因為涉及到苗的種類很多,栽的位置也不同,我必須趕到村里安排一下。鎮里的副書記主動要求陪我一起去,我們連飯都來不及吃就趕了去。
把花卉苗的事安排妥當后,已經快晚上8點,村務監督員喊去他家吃飯,支書也在,我們聊起村里排污溝治理的事。這事是村子里工程量非常大的事。需要的水泥粗略估計就要六十多噸,還有沙子,材料數量需求多,涉及的老百姓也多。物資這些我心里有數,根據之前去各單位協調的一些材料和經費,再加上我找幾個朋友送的水泥,應該是夠的,只是人工費用方面比較老火。昨天請一個施工單位的估算了一下,做三面不見泥的排污溝,寬30厘米,高50厘米,長 2700米,每米造價50元,總共需要人工費13.5萬元。按三多寨100戶人口來算,每戶需要集資一千三百多元,這個數目絕大多數群眾都難以承受,我們只能想其它辦法。
支書卻說:如果每戶能夠集資三五百元,湊得幾萬,剩下的請我再次出面去各單位要點補助。目前,我不接受。我認為三多的的前途和命運是不可以單靠伸手要錢來解決的。
我覺得,一個支書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問題上,只想到向政府伸手要,沒想到去凝聚人心、靠勤勞和智慧致富,是不可能能帶領群眾奔小康的。支書都是這樣,難怪群眾中也有等、靠、要的思想了。我丟下飯碗就走了出去,但我聽見他們在后面喊我。
我走到河的對面坐了下來,我想,我該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盡快地轉換村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觀念呢?
不一會,鎮黨委副書記找到我,他以為我是對群眾遲遲不肯集資的事生氣。村務監督員也趕來了,他說:“群眾的思想一時難以統一,這是難免的,但是你放心,我們一定能把這個事辦成的。村里的群眾都說一個女干部一來就為我們把河道幾十年的垃圾清理了,又找來磚呀水泥的建起了綠化帶,這個是全鎮的第一個,還到處協調資金項目一心一意為我們辦實事,有些我們沒想到的,你都想到了,群眾對你都是十分的信賴的。他們都說了,你雖然只是駐村一年,但是我們群眾還想你多駐幾年,到時候,我們聯名去縣里面敲鑼打鼓也要請你回來,除非縣里提拔你去當大官。”我說:“我不是生群眾的氣,我是覺得我們村干中還有一些人思想不統一,思想覺悟還不夠高,我是為這個感到難過。”
村長家就在河對面,不一會兒就聽見他家里傳出討論的聲音。隱約還能聽見有人說:“我們這是得了一個好的駐村干部啦,沒有哪個干部比她更好啦,失去了就永遠沒有了……”其實我做這些事,并不是要得到回報,更不是為了能得到提拔,我確確實實把這里當成我的家了。為家鄉做事,當然是盡心盡力,竭盡所能了。
支書聽說我在河對面,跑過來跟我道歉。我借此跟他做起了思想工作:“你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我們黨員干部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為支部書記,就是我們的家長,如果家長都靠乞討過日子,還能指望子女有什么出息呢?我們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只靠政府的救濟過日子。我們村干部,就是要集中群眾的力量,靠我們智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這樣我們才能建設小康村,才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啊!”(黃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