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利鋒的駐村工作要結束了,對于他來說最放心不下的是 73歲老人施桂能一家,這次下來還準們又為兩位老人拍了獨照

楊利鋒帶著笑容走進凱里市大風洞鄉青杠林村,他的微笑里有欣慰,也有點心酸。今天他的任務是“交接班”,把“幫聯駐”的接力棒傳給他的“接班人”——肖軍。在這個貧困小山村里駐村一年,楊利鋒心酸這里的落后,欣慰這里的改變。
肖軍,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工作人員,楊利鋒的同事。未來一年,他將駐守青杠林村,在群眾和政府間搭建“橋梁”,通過“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的工作方式改變貧困農村的落后面貌。
肖軍今年要做的工作將在貴州省6000個自然村同步推行,由3萬人6000個工作組共同完成,其中包括2萬名干部和1萬名大學生、農村青年,目的是為了實現貴州同步小康。這是省委省政府在去年開展“幫聯駐”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加大力度。
這仿佛是一次新的“上山下鄉”運動。如果把貴州的“幫聯駐”形象為“新下鄉”運動的話,那么“新下鄉”試驗會給貧困山區帶來怎樣的變化?能否完成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同步小康的任務?
今年3月5日,早報記者跟隨3名完成掛幫工作的省政府辦公廳2012年駐村工作組隊員來到凱里大風洞鄉,見證駐村工作組新老隊員“不實現小康絕不撤退”的壯志。
辦醫保 找水源
駐村隊員入戶農家 每天一起生活
從貴陽出發,坐了約4小時車后,上午11點,楊利鋒和肖軍到了村民施桂能家中。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施桂能一家。”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之前稱為“幫聯駐”,省政府辦公廳參事室主任科員楊利鋒是2011年開始駐村的隊員。“幫聯駐”具體是指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2011年楊利鋒“駐扎”在大坡村,2012年“轉戰”青杠林村。
駐村一年多,楊利鋒去得最多的是村中73歲老人施桂能一家。“施桂能的老伴李鉅蓮今年也71歲了,兩個幾乎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還要撫養一個癱瘓在床的兒子。他們算是村中生活困難的農戶之一。”
在楊利鋒的幫助下,兩位老人獲得了農村低保,辦理了養老和醫療保險,省政府辦公廳領導也多次到施桂能家中看望、慰問。然而最讓施桂能老人感動的事情,卻是一張小小的相片。
“有次老人看到我胸前掛著照相機,就委婉地問我能不能給他們老兩口照一張。”楊利鋒詢問才得知由于照相太貴,施桂能和李鉅蓮老兩口至今還沒有一張合影。楊利鋒立即在老人的小木屋前,認真地給兩位老人拍了兩張合影,并把相片沖洗、放大,配上相框后送到老人家里。
“拿到相片后,老人高興得不行,不僅把照片珍藏起來,還把我當成親人。每次我離開青杠林村,走路顫顫巍巍的兩老都一定要把我一直送到村口。”
駐村期間,楊利鋒將青杠林村的飲水問題向上級反映。去年9月爭取到10萬元資金實施飲水工程,將自來水引入5個村民組家中。村支書羅大芝說,通過發展種植、養殖和運輸業,青杠林村429戶人家已經實現溫飽。目前,該村實現小康最大的困難就是村中40多戶像施桂能家這樣的老弱病殘家庭。
這一部分家庭怎么實現同步小康?2013年駐村工作組隊員肖軍承擔起幫助青杠林村實現小康的任務。肖軍是省政府辦公廳國教辦副調研員,他說,失去勞動能力的家庭幫扶起來難度較大,這也是他今年工作的重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