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月21日,正月十二,古城開封市內人聲鼎沸。一路東行,進入開封縣境內,街面上逐漸冷清起來。開封縣政府所在地,距開封市中心僅8公里左右,但街道顯得狹窄,路面坑洼不平。
10時50分,記者進入開封縣政府大院,映入眼簾的就是東側的“開封縣人民政府領導基本情況”公開欄,上面寫著工作分工、聯系電話及履職承諾等內容。記者專門記下了上面公布的縣長尹君的聯系電話0378—6661011。
進入一樓大廳,最顯眼的是中間一塊不銹鋼框架的牌子,上面重申工作日不準喝酒、玩游戲的紀律。大廳里既沒有縣長辦公室的指示牌,也沒有各職能部門的分布圖。
在大廳東側值班里,一名工作人員透過玻璃窗戶抬頭看了看,并沒有阻攔記者上樓。
10時58分,在一樓臺階旁,記者碰到一名下樓的男性工作人員,急忙問道:“尹君縣長在幾樓?”他遲疑了一下問:“你找縣長?”記者答道:“是的,我找尹縣長。”他又看了記者一眼說:“三樓。”當記者想向其繼續打聽尹縣長在三樓哪個房間時,這名工作人員已走出一樓大廳。
在三樓,只有樓梯旁有一個懸掛著“小會議室”的牌子,其他房間均沒有懸掛指示牌。記者向坐在小會議室里的一位年輕人打聽縣長在哪個房間。他站起來問記者:“你找尹縣長有啥事?”記者答道:“我想找尹縣長反映點情況。他在嗎?”這位年輕人說:“尹縣長開會去了。”
當記者問及這位年輕人怎么稱呼、是什么職務時,他笑笑說:“我姓張。你到底反映什么情況?”
記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資料:一個化工項目即將在開封縣建成投產,該項目會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事先是否經過評估?該項目投產后,環保監測指標能否定期向社會公布?
張姓工作人員看了記者列出的問題后說:“我給你聯系分管這個項目的領導,讓他回答這些問題。群眾反映問題,一般要先找分管領導,只有解決不了的再找縣長。”
“群眾非要見縣長怎么辦?”記者繼續追問。
“如果縣長在,也可接待?h政府對面就是信訪接待大廳,書記、縣長每月都有接訪日。想見縣長,也可在縣長的接訪日去見。”張姓工作人員說完這些話,笑著問:“你不像反映問題的老百姓。是從哪里來的?”
記者反問道:“作為一名老百姓不能找縣長反映問題嗎?”他笑笑說:“你先坐著,我去聯系領導。”然后拿著記者寫的那張紙出去了。
在等待期間,記者按照縣政府大院公開欄上面公布的縣長尹君的聯系電話進行了撥打。電話撥通后,記者問:“是尹縣長嗎?”對方答道:“這是政府辦值班室。”記者繼續問道:“我想跟尹縣長反映點情況。能告訴我他的手機嗎?”對方委婉拒絕說:“反映情況可以到對面的信訪接待大廳。”
20分鐘后,一名中年男子來到了會議室。他笑著自我介紹說:“我是開封縣政府黨組成員徐海洋,負責協調這個項目的相關工作。這些問題我先簡單回答一下。”
“我還是想當面聽聽尹縣長的說法。他畢竟是一縣之長,說話最有分量。”見記者仍堅持見縣長,他說:“尹縣長很忙,今天不在縣里。我會把你的意見給他匯報的。”
11時40分,留下書面材料,請張姓工作人員務必轉呈給尹縣長,記者便離開了開封縣政府。
在政府大院對面的信訪大廳,內外均有一塊寫有縣領導接訪日和聯系電話的牌子,聯系電話顯示的都是固定電話,而沒有手機號碼。記者問工作人員:“打上面的電話能聯系上縣領導嗎?”一名劉姓工作人員回答說:“那是他們的辦公電話,上班時間可以聯系上。如果聯系不上,可以在他們的接訪日來找他們。”
12時30分,在開封縣政府西側不遠處的一家小餐館里,記者邊吃面邊與小老板交談。這位小老板說:“平時有不少群眾到信訪大廳。”
當記者說:“我想去見縣委書記或縣長反映問題。”旁邊一位吃面的顧客撲哧一聲笑了:“你沒什么毛病吧?縣委書記、縣長是想見就見得到的?能見到的不當家,當家的不好見。”
這位顧客對記者說:“一聽說縣委書記、縣長接訪,來的人最多,其他領導相對少些。”
餐館小老板說:“縣委書記、縣長那么忙,群眾都找他們也忙不過來。不管找誰,只要能解決問題就管用。”
截至記者發稿時,記者也沒有和開封縣縣長尹君取得聯系。( 趙紅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