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在雷山縣,有這樣一個人,他逆向而行,身影活躍在疫情防控疫一線,活躍在春耕備耕的農田、大棚、復工的企業,以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和新聞報道員的責任操守,用手中筆將抗擊疫情的一幕幕感人場面轉化成鮮活生動的新聞作品,用丹心和付出詮釋了一位“草鞋記者”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雷山縣西江鎮黃里村農民通訊員張希才。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春節之際迅速蔓延,疫情發生后,雷山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大年初一召開黨政領導工作會議,立即取消了領導干部職工的春節休假,安排部署全縣的疫情防控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街道、村黨支部按照縣委政府統一部署和要求,在各鄉鎮、村寨社區街道主要路口設卡檢查外來車輛人員入雷進行檢測體溫健康情況。同時,進村入戶摸排本縣籍在外工作、讀書回來過年的人員進行登記、檢測體溫。各級各部門全體黨員領導干部沖鋒在前,恪盡職守,日夜連續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用熱血和汗水譜寫了共產黨員敢于犧牲,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的贊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張希才先后從電視新聞了解到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戰疫情的堅定決心,看到了全縣廣大干群、黨員志愿者,不屈不撓、奮力抗疫的感人事跡和動人場面。他心想,作為一名老黨員和老通訊員的我,也要積極參與抗擊疫情第一線。

為真實反映廣大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一心向黨,真心為民,冒著刺骨的寒風,頂著寒冷的雨雪,在戰“疫”一線值守的精神風貌, 2月3日,他帶著照像機多次到黃里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勸導點采訪拍攝該村值守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并電話與西江鎮黨政辦了解全鎮疫情防控措施和設立卡點數據后,與該鎮唐忠娥同志共同采寫一篇題為《雷山西江: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宣傳工作》新聞稿,很快被《黔東南信息港》、《貴州民族報》、《多彩貴州網》等多家新聞媒體采用;2月10日,他深入羊吾、烏堯、小龍三個村聯合在南堯兩岔路口設卡勸返點采訪拍攝,與西江鎮黨政辦吳賢燕合寫一篇題為《共產黨員亮身份,牢記使命爭先鋒》的通訊稿件,被多家新聞媒體采用;3月13日,張希才與大塘鎮李躍文、陶興興共同采訪了張文祥(掌雷村醫生)、李付琴(南腦村醫生)夫妻倆舍小家為大家,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先進事跡,寫了一篇題為《夫妻同心,共抗疫情——記雷山縣大塘鎮戰“疫”一線逆行而上的張文祥、李付琴》的通訊,被多家新聞媒體采用。截至4月7日,張希才共采寫了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等新聞稿件被新聞媒體報紙、網絡采用達67篇次(其中,報紙10篇,網絡57篇)。
4月8日,筆者在采訪張希才時問他:您堅持35年筆耕不輟的動力來自哪里?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一是新聞寫作是我的愛好;二是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是我的義務;三是農村涌現出來的好人好事是我應該宣傳出去的責任;四是當好黨委的參謀和農民群眾的信息員是我應盡的職責。”張希才說,“由于文化水平有限,電腦使用和操作不夠熟悉,新聞時效性趕不上別人。還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雪幾年前教我“逍遙筆手寫輸入法”操作打字,通過加強訓練,如今我基本學到了簡單的電腦操作; 2017年前,縣里有一些單位制定新聞獎勵辦法,加上稿費,我一年也有近萬元收入,F在各單位取消獎勵,加上新媒體興起,上稿較難,稿費減少,坐車到各鄉鎮、村寨采訪,費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很老火。”

人,可以丟掉一些珍貴的東西,但要是讓他丟掉興趣和愛好那是很難的。家人勸他,年紀大了,不要寫稿了。但他卻說,我的身體還可以,“一支筆”伴我至今,我與“它”舍不得。只要我有一口氣,就發一分光,將新聞寫作進行到底,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面對各種困難,他沒有退縮過;面對義務的采訪行為,他沒有絲毫怨言;面對疫情,他勇敢站在了宣傳第一線。他以自己默默無聞的實際行動彰顯了一位黨員的責任和擔當,用一名“草鞋記者”獨特的方式努力實現著自身價值。(唐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