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成功預警2月19日云南巧家4.9級地震后,王暾以及他背后的民間機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高新所”)名聲大噪。
這次被稱為“中國首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的事件,或許給了同樣在研發(fā)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中國地震局不小的壓力,此后幾天時間中,中國地震局以及具體負責地震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的福建省地震局,連續(xù)通過媒體發(fā)聲,公布最新的研究進度。
根據(jù)中國地震局和福建省地震局的信息,“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目前已經進入發(fā)改委立項程序,計劃投入20億元,用五年時間建設覆蓋全國的由5000多個臺站組成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tǒng)。
但王暾似乎并不認可官方的努力,“中國地震局在地震預警方面的進展遠遠落后于我們,而到目前為止,福建地震局還未進行全面的地震預警試驗,而我們的預警系統(tǒng)已經經過了超過1000個實際地震的檢驗,大于2.7級以上的地震沒有漏報,我們掌握著國內最先進的地震預警技術”。
按照時間表,國家科技部將在3月對福建省地震局的預警系統(tǒng)進行驗收,如果獲得通過,那么“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獲得發(fā)改委通過將僅是時間問題,這意味著福建省地震局研發(fā)的地震預警技術,將在國內地震預警系統(tǒng)建設中全面使用,這對于王暾以及背后的高新所而言,并非好消息。
當王暾宣稱所掌握的地震預警技術比地震局還“先進”時,這場官民之間的競速跑已經充滿了火藥味:無論是商業(yè)競爭還是路線之爭。
官方民間競速跑
這場官方與民間機構的競速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
面對汶川地震的慘痛災害,王暾回國后,在各路地震專家的支持下,組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亦是在2008年,中國地震局向科技部提交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tǒng)的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建議書,作為上述項目的首席專家的金星,目前任福建省地震局局長。
但在王暾個人看來,從2008年起步后,在地震預警領域,其技術突破能力超過了中國地震局。 如今,王暾的高新建立了名為“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tǒng)”,并依靠汶川地震的余震,開始實際地震預警檢驗。而與之相比對的是,中國地震局的項目及各課題可行性報告在2009年6月5日才通過科技部專家組的可行性論證后,該項目最終在2010年3月7日在福建省正式啟動,并于2012年9月開始,依托福建省地震監(jiān)測臺網進行試運行。
“2011年9月的時候,我們的預警系統(tǒng)的覆蓋面積已經超過了兩萬平方公里,并通過對汶川地震余震的實際檢驗,獲得了大量一手的數(shù)據(jù)”王暾說,而其研發(fā)的預警系統(tǒng),于2012年9月通過了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金星并不愿對王暾的工作進行評論,他認為“我們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對本報記者表示,“3月國家有關部門會對福建局研發(fā)的預警系統(tǒng)進行驗收,等驗收完成后,再來詳細說一說一些事情”。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陳會忠則認為,目前外界批評福建省地震局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遲緩,比較片面,實際上最近幾年,福建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王暾團隊僅僅進行地震預警而言,福建局的臺站功能定位是綜合性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