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自2012年12月,丹寨縣組織實施“手挽手、一幫一”幫扶活動以來,在該縣南皋鄉,70多名干部職工全身心投入到這場與“貧窮”搏斗的戰斗中來,與農村群眾手挽手打“伙計”、交朋友。一對一,切實解決發展難題。

村民大會 黨員干部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解決發展難題
一說到養雅,在丹寨人印象中,海拔高,山路險,貧瘠的土地上,十幾戶人家,遵循著幾千年來,一成不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方式,幾乎過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園”生活。
因為山高路險,從養雅自然寨到村委會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人們所走的路就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的路,要到鄉政府辦事,來回要走6個多小時!
今年42歲的村民熊治亮家,就在養雅大坡上,因為三級殘疾,做不了農活,老熊飼養的十幾只山雞,就是家里最值錢的財產。熊亮說,平日里,這里除了本地村民外,從沒有外人造訪,即便是山雞可以銷售了,也得自己拿到鎮上去銷售。

養雅村村民熊治亮家的山雞
但今年年初,熊治亮家中來了一位不熟之客,一見面就問道:“你是熊治亮吧?聽說你家養有山雞我們去看看!”。這位 30多歲,且有點“黑”的年輕人的到來,讓熊治亮格外驚喜,老熊以為,大山里終于來了外地人,也終于有人看上自己飼養的山雞了。但老熊不知道,這位年輕人,是南皋鄉鄉長李華。
“你現在養有幾只山雞呀,我想聽你的想法,和你商量商量,看看怎樣發展你家的山雞?”“十多只,沒有錢,如果有錢我想多養一點”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兩人聊得格外融洽。
李華決定拿出500元,幫助熊治亮作為山雞養殖啟動經費。并幫助引進了300多只山雞。自從山雞品種引進來后,李華心里比任何人都著急,忙著幫熊治亮擴建雞舍和消毒,又忙著夜里自己“自修”雞的飼養技術,隔三差五往返于養雅大坡和鄉里工作之中。除此之外,李華還幫助熊治亮聯系銷路,讓外地人光顧熊治亮家。三百多只山雞,變成了金鳳凰,讓熊治亮家的生活水平不斷好轉。如今,老熊開了個小賣鋪,買了個三輪車。
村里的年輕人看見飼養山雞有搞頭了,都紛紛來找李華鄉長,現在,村里有十多戶農戶飼養了山雞。李華走鄉到縣,到相關部門找資金、理項目,讓一個窮鄉僻壤的羊雅村,也有了產業,村民們有了發家致富的奔頭。熊林230個平方米的養殖基地里,飼養著300只的竹鼠。熊子析飼養有100多只山雞、50多條蛇,熊子龍飼養有200多只山雞,熊治周種有80多畝的茶葉,熊光偉種有120多畝的茶葉……。
與農村群眾手挽手,借助產業幫扶。南皋鄉推行了幫扶對象、村、鄉三級聯動”以戶為主工作法,建立了善全鄉低收入家庭檔案和幫扶臺賬,一戶一項幫扶措施,切實幫助困難群眾提高思想素質,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改善生存環境條件,通過政策宣講轉觀念、常態培訓強技能、因勢利導扶產業、齊抓共管促和諧,推動活動取得實效。
自活動開展以來,該鄉黨員干部在全鄉12個村開展政策宣講172次,發放宣傳資料萬余份,提供信息188條,幫助制定發展目標117個,開展技能培訓5867人次,幫助辦理實事165件,幫助解決困難問題232個,幫扶項目36個,資金17.45萬元,幫助就業、創業137人,開展安全宣傳267次,查找隱患59處,整改59處,排查矛盾糾紛37起,化解37起。

田間地頭傳授技術
為切實解決最困難人群的脫貧,丹寨深入開展“手挽手、一幫一”活動,從農村最困難群眾抓起,啃掉“硬骨頭”,為實現全面小康注入正能量。目前,該縣88個單位、56家非公企業、18所學校3600余名干部,也通過深入農村,“接地氣”、“除官氣”,把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作為開展工作的驅動力,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在切實為民服務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共為貧困戶提供項目支持121個、涉及資金300多萬元,幫助群眾辦理實事1619件,現金幫扶130余萬元,開展勞動技能培訓9500人次,1000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順利進入金鐘經濟開發區實現就業創業。(圖/文 龍向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