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丹寨縣南皋鄉基層干部姚茂紅,為了轉變地方百姓“種茶不致富”的觀念,他主動扎根大山深處親身示范搞起了茶產業。一雙解放鞋走過的十年種茶路,他有效帶動70余農戶創建了3000余畝茶場,成為了當地百姓實現小康的有力推動者,樹立了廣大群眾心中良好的“解放鞋干部”形象。

解放鞋干部姚茂紅正在茶場除草松土
苗嶺間,汗珠掛滿額頭手持鋤頭正在為茶葉除草松土的43歲中年人姚茂紅,2004年積極響應該縣“干部職工創辦產業化基地”的文件精神,拖家帶口到南皋鄉灣寨村養雅坡650畝荒坡搞起了茶產業。
十年間一路艱辛走來,這位腳穿解放鞋整天與茶葉打交道的基層干部,共創建了450畝福鼎大白茶200畝安吉白茶,每年為當地提供固定就業崗位25余個臨時性崗位200個以上。
“我種茶葉到第三年就開始有收入了,群眾看到種茶葉的收入比種水稻、包谷、紅薯強,所以群眾種植茶葉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在我們南皋鄉,我現在帶動了70戶的群眾種茶葉,產業面積達到三千一百畝”滿心喜悅的姚茂紅說。
2007年,老姚的幾百畝茶葉在精心管理下逐步進入了豐產期,看著滿山蒼翠的茶葉,老姚在欣喜之余也開始苦思冥想起來,怎樣才能盡快把山上的葉子變成口袋里的票子,茶葉加工設備成為了急需解決的難題。
借貸款、拉投資、找項目,克服萬難的老姚逐步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加工廠房一棟、220平方米的工人住房四棟,并購買了扁形茶炒制機近40臺、卷曲茶加工機械3臺等。至今,他的茶葉基地光是基層配套設施就投入了55萬元以上。
“我從07年開始買有16臺的加工扁形茶的機械,到現在已經增加到36臺,為了不浪費所有茶葉基地的茶青,還要計劃投資十萬元買加工低檔茶葉的大型機械”老姚信心滿滿的說。
茶葉豐產了,設備跟進了,可產品質量與銷售市場的問題也跟著來了。務實敢拼的老姚開始四處取經八方學藝,用心專研茶葉種植、加工及管理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學習和摸索,老姚不僅悟出了一套成熟的茶葉種植及加工管理技術,還開辟了夏秋茶市場,改變了一年一季的采茶制茶賣茶現狀,實現了三倍增長。
“通過多次的學習,我現在管理茶葉和加工茶葉方面也是比較好的。昨前天已經在廣西找到兩個茶商,現在我馬上著手平整場地、籌建加工廠房,還要投資10萬塊錢買夏秋茶的大型加工機械,把這一片春茶夏茶秋茶采集下來加工銷售出去,這樣才不浪費茶葉資源茶青的資源”老姚這樣說。
干事創業的路上有苦也有甜,更有家人的始終陪伴與協助。十年來,夫妻倆扎根大山深處,茶場早已成為了家庭的重要部分。說到自己的愛人,說到種茶,妻子黃錫群臉上露出的笑容總會是理解與支持“我女兒三歲的時候我就一直在茶場,一直在山上干活,女兒現在已經十一歲了。剛開始來到這里其實是很苦的,但是我心甘情愿的在這里做,也不怕苦,也不怕累”。
去年,眼瞅著“干部職工創辦產業化基地”的時限就要到了,可老姚毅然決然的向上級申請繼續留在大山深處。
“如果我去上班了,茶葉基地正在有起色的時候途中截斷,我就沒有把種植茶葉的效應經濟以及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的工作做好,所以我申請繼續留在基地把這個茶葉搞好,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實干家,真正的帶動我們地方老百姓種植茶葉,才能爭取早日致富”老姚說。

丹寨縣縣委書記侯美傳多次深入南皋鄉灣寨村向姚茂紅了解產業發展情況(右:侯美傳,左:姚茂紅)
經過有關專家的評估和統計,老姚這些年精心打造的茶場價值200萬元以上,年均勞務費支出及產品銷售額可達上百萬元。該縣縣委書記侯美傳等主要領導曾多次深入茶場進行指導工作,并積極為他的“產業帶富”出謀劃策和給予實際幫助,同時還要求全縣廣大干部職工要向老姚這樣的基層好干部,地方百姓的致富助推者主動學習。
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基層,姚茂紅不僅通過務實創新的產業實踐轉變了當地農村老百姓荒山做不起產業的舊觀念,更是讓發展茶產業成為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楊露婷 楊武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