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臺江縣施洞鎮偏寨村位于清水江南岸,是遠近聞名是銀匠村,清水江穿境而過,水陸交通方便,山水風光美人醉,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游客、商賈川流不息……
曾經,崗黨略村富有“紅色、民族、歷史、生態”四種文化資源,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利用。自脫貧攻堅以來,崗黨略村黨總支從實際出發,以“紅”為基,從提升基層組織力為抓手,突出紅色引領苗族特色、綠色生態、古鎮古色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有效形成了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黨建先行
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夯實堡壘,提升組織力,發展產業,主要在人。為此,崗黨略村在原有“十戶一體”基層治理模式的基礎上,以“三聯”(一個支部聯一個小村、一名黨員聯一片群眾、一名“兩委”成員聯一個重點工程項目)為工作重點,零距離服務村民群眾、服務基層,以實際行動架起黨群“連心橋”。
今年年初,村主任張元林主動上門幫忙辦理低保復核,得到了村民張元乾的夸贊:“現在這個服務真是沒得說,都不用怎么跑腿,事就辦好了。”

在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融合方面,崗黨略村有了獨特的做法。
以前,崗黨略村的工作開展都是按照鎮各站辦所發布的任務來進行。由于村兩委事多、人少,村干及駐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各類事務中,在黨建工作規劃謀劃、督促管理、情況記錄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多不足。
“在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無處不在,融入到了很多日常工作中,如果平時不注意記錄,那么年終的時候,為了過關,就只能臨時補材料,不僅容易漏,還容易失真。”崗黨略村第一書記林小凡說道。
今年,崗黨略村微信小程序率先開始用起了“黨建日歷”,把年度、季度工作進行大致謀劃,并詳細規劃記錄月、周工作重點。通過“日歷”提前規劃、節點及時督促、考評及時跟進,可以實現基礎工作“常態化”、復雜工作“簡單化”、自選動作“特色化”,工作思路“清晰化”,有效激發黨建工作活力,促進鄉村振興。
點開“日歷”,首先就看到“2021年度工作計劃”,再往下就看到“六月、七月……十二月、年度總結、2021年度十大成果”等目錄。點開“六月”,就有“本月計劃、本周要事”。

再往下點開第24周,就看見詳細圖文內容:星期一下午14:30召開崗黨略村每周工作例會;星期一,下午15:00召開黨總支學習會暨理論知識測試;下午16:00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村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幫群眾插秧;星期二,上午10:30召集農家樂農戶召開偏寨村紅色美麗村莊游客接待工作座談會;星期三,村支兩委、駐村干部進一步完善《崗黨略村鄉村振興人才庫》(第二次定稿),涉及銀匠、繡娘、唱歌、跳舞、自媒體、花卉栽培、建筑設計師、泥水工、廚師、熱心群眾等,分類建立臺賬。
圖文并茂,記錄詳細、生動、真實。
“厲害,一目了然,就像發朋友圈,一句話加幾張圖,實時更新,記錄詳細又簡單。”駐村干部舒俊蛟說道。
除了抓干部隊伍,黨建結合業務工作,在抓黨建引領村民風尚方面,崗黨略村主要做法是深挖紅色歷史,堅持將傳承紅色基因轉化為村黨組織帶領村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打造安居樂業美麗家園的生動實踐,實現鄉村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兩促進、雙提升。
依托中央軍委縱隊駐地舊址,崗黨略村深入挖掘紅軍在偏寨村、施洞鎮和臺江縣的紅色史料,嚴格依照歷史文獻資料及知情人士的講述,確保把長征時期在臺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原,并分類編輯形成紅色故事,以茶余飯后閑談、田間地頭偶遇、村民大會宣講、黨員大會學習、院壩會交流等方式,廣泛宣傳。
“現在大家經常會談起紅軍的故事,交談越深越覺得跟隨中國共產黨走是對的,是好的。”中央軍委縱隊駐地舊址房主人石定錄說道。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得知要以他家的老宅為景點,打造“紅色美麗鄉村”時,他對上門做征拆調解工作的干部表示原因無償捐贈。
產業支撐
激發磅礴內生動力
干部隊伍強了,村民意識好了,最終就要落腳到發展產業,抓經濟建設上了。
為匯聚鄉村治理強大合力,使群眾致富內生動力顯著提升,崗黨略村定下了三個發展思路,一是“人才引領”帶頭發展,二是“核心精品”高質發展,三是“苗寨聯團”協同發展。
人才引領,黨員帶頭。最典型的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吳水根,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吳水根將一個精美的五彩錦盒鄭重地交到鎮黨委負責同志手中。打開錦盒,就看見一件雪白晶瑩的銀雕作品,這件名為《同心向黨》的銀雕作品,長45cm,寬11.5cm,高27cm,重808克,運用編絲、鏨刻、鑲嵌等傳統銀飾鍛造工藝全手工精制而成。整件銀雕立體感強,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作品構思精妙,寓意深遠,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蘊含著吳水根和家鄉人民對黨的感恩之情。
吳水根作為第8代銀飾鍛造傳承人,倡導打破銀飾鍛造技藝傳男不傳女的習俗,并身體力行,先后悉心教導本村吳建平、吳必林等12人傳統技藝,也包括了吳水根的女兒吳春秀,如今吳水根的弟子們均已出師,創立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并無私地將銀飾鍛造技藝傳授他人,形成了良好的技藝傳承氛圍,并吸引到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等人才回村創業。
此外,崗黨略村還大力推廣“村社合一”模式,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大力實施千畝林下養雞,每年養雞6.4萬羽,成為全縣林下養殖的精品示范基地;同時合作社還積極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余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
目前,全村貧困戶均實現2個以上項目覆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0元。實現了銀飾刺繡產業和林下經濟交相輝映,全面補足現有未脫貧戶短板。
為了破除“單打獨斗命不長”的困境,崗黨略村率先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跨村構建施洞鎮、老屯鄉片區“聯團式” 協同發展體系。聚集施洞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推動鄉村旅游、銀飾刺繡、林下經濟協同一體發展,目前逐步形成意見大家提、事務集體議、問題共同解、成果一起享的發展格局。實現了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優勢互補、產業互促、融合發展。
不久前,崗黨略村被列為貴州省23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示范點、貴州省50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點進行“雙示范”重點打造。已經初步形成依托偏寨軍委縱隊駐地等紅色文化資源,并通過整合利用村級現有資源,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紅色教育、旅游服務主體,改造紅軍民宿,提供住宿、餐飲、體驗、導購等服務,延伸紅色產業發展鏈條。
楊光珍之前是村里面的知識青年,收入勉強養家。不久前,卻收到通知說知識青年不再聘用。就在她準備外出務工時,村主任張元林叫住了她,說道:“我們合作社食堂需要人,你來吧。”
今年3月份,崗黨略村的合作社食堂剛建起來,在承接餐飲方面很缺人手。于是便與楊光珍達成協議,楊光珍根據工作量聯系在家婦女共同接待,按每接待1人抽成10塊錢的方式發放勞務費,并多渠道向農戶采購食材。不僅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還實現了村民養殖、種植產品“村內訂購+市場自銷”促進增收。
“真是感謝你們的關心了,在家門口就能夠有收入,還比以前賺得更多。”村民楊光珍說道。在不久前,崗黨略村接待了200人的大團隊,僅半天時間,楊光珍等5名婦女就賺到了2000元。
據悉,在未來,崗黨略村將會主打“紅色經濟”、壯大“非遺經濟”、發展 “農特經濟”,從三個方面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突出紅色引領苗族特色、綠色生態、古鎮古色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狠抓治理
穩步加快建設步伐
“張主任,活動室旁邊一直往外冒臭水,快去看看吧!”春節還沒結束,收到村民反映的村主任張元林便立馬動身,朝著村活動室跑去。
“地里不停地往外冒臭水,原本已經圍起來的綠化草坪臭味撲鼻,隔著老遠都能聞到味。”張元林說道,“旁邊就是村民日常活動最密集的地方,周圍還有住戶,得趕快處理。”
原本以為是小問題,預計200塊錢就能解決,3天下來,挖的卻不只是一個坑。經過排查,發現是排污材料老化導致管道堵塞污水外溢。

鞏固脫貧攻堅,基礎設施非常重要。為此,崗黨略村堅持“摸排全面,快速整改”的原則,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全黨發動,全民動員,再次深入搞了一次基礎設施隱患排查。
此外,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加快“雙示范”建設步伐。對私自占用公共空間、存在安全隱患的私搭亂建、亂圍亂養、亂堆亂放行為實行勸告,并拆除違規搭建。對周邊及偏寨整村房屋進行風貌整治,在保持原有的徽派建筑風格基礎上,體現紅色文化元素。對涉及偏寨村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22個建檔立卡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等加快實施進度,做好掃尾工作,提升村容村貌。
用村集體經濟部分收入設立村常態化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運行。用活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廣泛開展“一化(栽花種草美化環境)兩改(改廁、改圈舍)三不見(不見白色垃圾、不見建筑垃圾、不見生活垃圾)”為主要內容,每周“135大掃除”的工作機制,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在一次干部也參與的大掃除中,吸引到了不少村民主動參與其中,偏寨村民張正林說:“以前我們這里是垃圾亂丟、雜物亂堆,后來經常看見你們來打掃衛生,又撿垃圾又掃地,都不好意思了。這次我和你們一起干!”
在促長效方面,崗黨略村采用的方式是:黨員干部帶頭以行動帶動村民改變不良習慣,并加強宣傳教育,以義務勞動、通報批評等手段為懲治措施,以評優選優、物質獎勵等手段為激勵措施,充分依托“十戶一體”聯衛生工作機制,對于不按要求做好垃圾處理的、亂丟亂扔的,實行上門面談批評教育;屢教不改的,喇叭全村通報批評;屢教不改且愈加愈烈的,依照相關規定取消相關政策享受。另外,黨總支聯動群眾開展院壩聯誼活動、大掃除等各類形式的主題黨日,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引領村民新風尚。
“再長效的機制,也不如老百姓的自發的行動。鄉村治理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要通過我們的示范帶動,激勵村民,從站著看變成跟著干,再到自己主動干,才能激活鄉村治理的源頭力量。”第一書記林小凡說道。
“十四五”期間,崗黨略村將繼續在打造紅色引領,融合綠色生態、苗族特色、古鎮古色一體的示范村莊上穩步快速構建新發展旅游產業體系,以旅帶農,讓村民持續致富增收。(張美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