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原來,在2018年初,高柳村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幫扶單位縣政府辦公室的支持幫助和駐村干部的精心管理下成立并發展至今。

如何使這個“合作社+黨支部+農戶”的脫貧致富平臺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又是擺在幫扶單位縣政府辦和高柳村前沿指揮部的一個課題,結合高柳村實際情況分析,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都是弱勞力或半勞力,同時他們都有著造林育林的豐富經驗和愛林護林的悠久傳統的優勢,經幫扶單位主要負責龍令爐的多方協調,為合作社爭取到撫林指標3800畝。

為讓在家的幾十名弱勞力、半勞動力有事做,有收入,能脫貧,村合作社硬是將這幾千畝撫林擔子壓在這些叔叔嬸嬸輩和爺爺奶奶輩的身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林業業務部門驗收合格后,才有了開頭“絡繹不絕”的一幕。

據了解,高柳村完成撫林3117.9畝,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撫林費29.62萬元,合作社每畝提留15元用于合作社管理和發展資金,共計4.67萬元,剩余24.94萬元全部發放到戶,共有80余戶農戶享受勞務紅利,有的勞務收益超過萬元,最少的也是千元以上。在黨支部的帶領下,高柳村找準發展定位,結合林地資源優勢和育林傳統優勢,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勞動成果和扶貧成效,更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的良好局面。(彭文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