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2020年12月,冬至前夕云吞霧鎖的寒冷天氣,草鞋記者跟隨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重上了雷山縣西江鎮腳堯村采訪,欣喜地看到,這里的硬化步道延伸至家家戶戶,村民的樓房錯落有致,室內寬敞明亮,村容寨貌干凈整潔,告別了竹子裝房間、屋頂蓋稻草“茅草房”的歷史;建有了村委辦公樓和培訓中心的“大洋房”,告別了村民開會“打游擊”的歷史;在村里的院壩和公路旁擺放了幾十輛大小車,我問他們:那里來這里參觀有那么多車輛?不是,這是我們村的!我們村44戶人家,現在家家都有小車,全村共有50多部大小車輛,出門有了很大方便,告別了村民出行“爬山越嶺”的歷史。山上滿坡滿嶺綠油油的茶園地,有多少面積?有3600多畝!每處茶園地都修通了公路生產便道,大大方便了茶農運輸。秉持“把田當作山來耕,把茶當作樹來護”的種茶新理念,全村120多畝耕地都用于栽種茶葉,并聯戶在村里辦起了6個茶葉加工廠。早在1996年1月,腳堯村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1998年12月,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人民政府授予“紅旗文明村”,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腳堯人坐山吃山,順勢而謀,在“綠色銀行”里取出了“美麗鈔票”,實現了一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腳堯新貌”,真是名副其實的“小康村”“紅旗文明村”。

30年前,我是雷山縣西江區黃里鄉林業輔導員和副鄉長(1982一1991年),那時年輕身強體壯的我,鄉政府領導派我到邊遠的腳堯駐村與雷山縣政協領導和智力支邊辦科技干部一道在腳堯開展支邊扶貧工作。其間,時任縣委書記余金才,縣長周定生,組織全縣25個鄉鎮分管農業的副鄉鎮長、林業員于1986年11月19日到退耕還林種果樹“示范村”的南屏村參加果樹培訓現場會。在培訓會上,縣領導提出凡參訓的同志,回去每人要辦一個果樹栽培“示范點”或“示范戶”,每戶栽100株以上的果樹。于是,我到腳堯村與吳秀忠同志商量并召開了群眾果樹種植動員會,并于當11月28日,我到縣農業局領取1600株(金秋梨苗1000株、蘋果苗600株)果樹苗,親自抬到腳堯村,把果樹苗分發給當時的19戶農戶,栽種面積40畝。幾年后看到了效益,腳堯27戶家家都加入了果樹種植行列,種植面積達1036畝,1998年掛果面積20畝,收獲果子1.5萬公斤,出售收入現金4.8萬元,戶均收入1780元,人均356元,給腳堯群眾帶來了果品的甜蜜。
腳堯村的“三敢”精神和小康路上的“經驗”感染著草鞋記者,先后采寫了《念好“山”字經 豬牛擠滿圈——雷山腳堯寨戶均有豬牛12頭》《彝族老人吳永富 開山造田勁不松》《腳堯寨農民靠魔芋茶葉走上致富路》《治窮致富的領頭人——記農民技師吳秀忠》《腳堯的變遷》《改土造田新愚公——腳堯村的巨變》《腳堯村種梨子走上致富路》《苦熬變苦干 奮力挖窮根——腳堯人勇創十二輝煌》《修筑致富路 全靠黨支部——記雷山縣腳堯村黨支部書記吳秀忠》《路修通 人致富——腳堯村通車帶來大變化》《從貧困向小康“變身”——腳堯村發展綠色產業致富記》《小康路上的“腳堯經驗”》等多篇文章,被《黔東南日報》《貴州日報》《貴州政協報》《中國綠色時報》《西部開發報》《科學種養》等國家、省、州報刊雜志采用58篇。

“截至2020年,我村茶葉種植面積達3640畝,戶均82畝,除了新開的茶園未收益和把老茶樹砍伐重新培育壯苗的面積外(老茶園地每隔四五年砍老茶樹一次,讓其壯苗葉厚豐收),今年實際投產采摘面積1700畝,雖然在3月22日遭受特大冰雹的襲擊,致使茶葉受災,但經過茶農精心管理施足肥料,2020年全村茶葉總收入達480萬元,除了請人采摘及成本外,純收入360萬元,戶均來自茶葉純收入8.18萬元,人均純收入19565元;我家種有茶葉面積300畝,今年采摘面積120畝,總收入32萬元,純收入11萬元,全家5口人,人均收入22000元。”這是日前腳堯村黨支部書記吳先銳算起了2020年的茶葉“豐收賬”。
腳堯村,坐落在苗嶺最高峰雷公山半腰,海撥1358米,是一個自然條件惡劣、邊遠的少數民族村寨,居住著彝、苗、漢三族(吳、楊、匡、蔡、賀)五姓氏,現有44戶184人。因海拔高,腳堯村常年云吞霧鎖、山寒水冷,年平均氣溫只有12℃。
“霧當被蓋地當床,秋風掃地四壁荒、蕨當主糧灰當鹽,有女不嫁腳堯郎”。這首民謠,真實地描述了腳堯村自然環境的惡劣,勾畫了腳堯貧窮歷史的凄涼景象。

然而,在時任老支書吳秀忠的帶領下,腳堯村2006年總收入卻達到了79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005元。2007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5512元,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電視“五通”;2013年,實現人均現金收入13208.5元,提前8年建成以戶為單位的小康村,創造了貧困山區農村改革的奇跡。
如今,日子卻過得紅紅火火。2020年,僅茶葉一項,戶均收入8.18萬元,人均收入19565元。這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腳堯村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足跡,就是最好的答案。
身居困境 窮則思變
腳堯村的發展變遷起源于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1980年,腳堯有17戶91人,人均生產糧食123.5公斤,人均收入僅有27.47元。種糧產量低、經濟無來源,缺錢更缺糧,無米下鍋是腳堯面臨的最大困難,從1982至1986年發揚愚公精神劈山造田。1986年腳堯村作為雷山縣政協智力支邊扶貧聯系點,時任的雷山縣政協主席余國茂組織10余名縣政協委員和科技干部,每月二至三次上到腳堯村開展支邊扶貧工作,每次他們到腳堯就是一個星期,與雷山縣第一屆政協委員吳秀忠共同探索腳堯發展經濟致富門路,深入山地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地開展支邊扶貧工作,并在腳堯村作出了“立體開發目標計劃”。首先,解決腳堯人吃飯問題,吳秀忠委員先后從省農科院、畢節、云南等地引進24個水稻品種,用自家的責任田經過反復試驗產量對比,產量高的,及時向群眾推廣。通過試驗成功產量高的有“7907—1”、西農175”、粳15”、“粳9134”、“粳921”等5個耐寒高產粳型水稻品種落戶在腳堯寨。人均年生產糧食增至255公斤,人均年收入增至143.69元,解決了無米下鍋問題。1986至1996年的十年間,腳堯人均生產糧食均維持在400到500公斤之間。手里有糧心不慌,村“兩委”帶領群眾著手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解決用錢難的問題。該村1986年至1992年七年間,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1992年人均現金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123.21元。1995年人均現金收入突破2000元,達到2053.43元。2003年戶均現金收入1.6萬元,人均達4252.2元。
因地制宜 科技先行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是始終遵循的原則,腳堯村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是因地制宜深化科技推廣應用、依靠科技支撐的過程。腳堯的科技推廣應用起源于1986年的“五人科技小組”,重點實施優良品種引進、開展試驗示范、加強科技培訓、培養技術能人,推廣應用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在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過程中,力求從本村實際出發,發展什么產業引進什么技術,遇到什么困難咨詢什么科技方法,用科技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村民科學素質和技術技能,突出科技在引領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實現產業規模經營,腳堯在試驗示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凡是適于全村發展的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項目、統一生產品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銷售、分戶實施的“五統一分”模式,推動了支柱產業的形成,逐步實現了以公司為主導的“公司+農戶+基地+市場”的致富路子。

能人帶動 拓展市場
走進腳堯村“兩委”辦公室,清潔的房間里,各項工作職責、規章制度張貼整齊,工作臺帳擺放有序,令人注目的是辦公室的墻上掛滿了受中央、省、州、縣表彰各類獎牌。“腳堯的發展,凝聚著歷屆村‘兩委’的堅強領導和已故的老支書吳秀忠的心血與汗水。如果沒有一批辦企業、闖市場的致富能人,就沒有現在腳堯小康美景。”吳先銳說道。這里有“崇尚科學、自加壓力、苦干實干”的實干精神,生動踐行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三敢”精神。腳堯村從無人問津的“救濟村”,蝶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第一村”。“2020年,我村辦有茶葉加工企業6家,加上在縣城茶葉公司注冊加工企業3家,茶葉年產量達56噸,2020年茶葉銷售總額達1500萬元。”吳先銳支書說。
綠色發展 生態優先
腳堯把茶葉產業發展成為腳堯的支柱產業。開始種茶葉時,定位就在密植免耕、生態茶園上,充分利用現有耕地和荒山荒坡種茶,不毀林煉山開荒種茶,單塊茶園面積控制在50畝以內,維護生態平衡。茶園可謂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中有果,茶中有禽、禽中有茶”的典型生態茶園。由于腳堯農產品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方式生產,茶葉產品暢銷國內市場,是全國政協八大民主黨派辦公室專用茶,魔芋產品定點銷往湖南,特色種養殖產品定點銷售,生態經濟效應正在節節攀升。
艱苦奮斗 改善環境
“腳堯村能突破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把一個極貧村建設成為富裕村,靠的是黨的好政策,靠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的是堅定發展信念,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常抓不懈始終不渝。我們在改變面貌的過程中,始終把內生動力與上級支持實現有機結合,注重實現效率的最大化。修建小水電解決照明,架設電網解決動力,興修公路解決運輸,興建人飲和寨道改善人居環境。人心齊泰山移,村辦公益事業集資投勞在所不辭,使腳堯村實現了一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的歷史性跨越”。吳先銳感激地說。
村容寨貌改善 村民安居樂業
“隨著生產發展、收入增加,帶來了村容寨貌的改善,寨道實現了硬化,住房磚木結構寬敞,修通了生產便道,有的村民在寨內新建了住房,有的改造了舊房,有的在縣城購買了住房,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生活富裕、精神富足,村民安居樂業。腳堯人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依靠科技改變面貌,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貴州省首批授予“小康村”、“紅旗文明村”,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貴州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村黨支部”等殊榮。但成績僅僅代表過去,我們將繼續發揚‘腳堯精神’,把腳堯建設得更加美好!”村民委員會主任吳先炳對未來充滿信心。(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