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貴,我拿錢給你,麻煩你給我把養老保險繳了。”“通貴,我拿錢給你,麻煩你給我把合醫繳了。”“好的,沒問題。”忙的時候,老百姓都喜歡喊我幫他們做這些小事,但我也樂意為百姓辦事。這些雖是百姓的小事,但對我來說確是大事,咋個都得做好。
我叫楊通貴,是黃平縣舊州鎮平西壩村的駐村干部、網格員兩職務。為什么百姓都喜歡喊我幫他們辦事?事情得從我駐村的第二年說起。
那是2016年冬天,8組76歲村民田慶英,她丈夫剛離開她才兩年,兒子又“走”了。老來喪子,兒媳婦改嫁,這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了,留下一個12歲的孫子與她相依為命,生活真的和她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這一傷心之事,觸動著出身貧寒的我,下決心一定要幫助這位老人解決困難。
于是,我就以一個駐村干部的身份出現在她老人家面前,安慰她,幫她寫貧困申請書,做材料,復印身份證、戶口薄。材料收集整理好之后,我把實情向村兩委反應,并把田慶英申請貧困戶的材料遞交給村委會。很快就通過了村兩委和村民主評議小組的評議,缺勞力,田慶英家兩奶孫就進入了貧困戶,享受了低保金、困難補助、教育資助等。
基層是黨和政府事業的肥沃土壤,基層工作人員作為“耕種者”,就必須把事情辦好,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困難、辦實事。
我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我不光是給田慶英老人辦事,我是平西壩村的駐村干部,就得為平西壩村的群眾辦事。駐村中,有事無事,我都喜歡到百姓家中去玩,特別是貧困戶、無勞力戶、老年戶、殘疾人家庭,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為老年人做社保認證。有時忙起來,都忘了自己是誰。
我就是這樣一個不知疲憊,不辭辛勞“傻干”工作的人,不圖享樂的奉獻精神,被平西壩村群眾深深記在心里,打心眼里地把我當成了他們村里的人。
記得是今年4月初的一天晚上10點鐘左右,我網格區的貧困戶雷安琴家養魚房發生了火災,等我接到電話跑到現場后,當地群眾已喊救護車把雷安琴家一家三口送往醫院治療。第二天醫院傳來消息說,二個重傷,一個輕傷,需要高額的費用來醫治。
高額的費用對于一個2018年剛脫貧的貧困戶家庭來說,是個天文數字。于是,我就和村兩委
領導跑縣移民局(因她家是水庫移民)、到縣民政局申請救助。在縣民政局得到的一次性2萬元救助、移民局分兩期送的1萬元資助金,再加上她自己喂魚貸款的5萬元和親戚朋友資助的救助金,都全部投入進去治療,也無法救活她丈夫和她大女兒的生命。
在這錢去錢、人去人的情況下,我決不讓我網格區2018年剛脫貧的貧困戶反貧。于是,我就采取得一塊好一塊的辦法,在平西壩村脫貧攻堅戰友群中發出捐款倡議,很快就得到脫貧攻堅戰友和村干部們的響應,我和村長給她家送去1480元的捐款。同時,我又為她家申請低保、給她推薦村保潔員崗位。通過我的努力,現在她已分享到黨的關懷,成為一名光榮的村保潔員和低保戶家庭。我相信,加之她承包的50畝魚塘養魚和她兒子打工的收入,穩住了不返貧,小康之路不會遙遠。
駐村5年來,我為百姓做的這些都是些小事,雖是些小事,但我從這些小事上看到我曾經幫助過的缺勞力戶、缺技術戶,殘疾人家庭、孤兒、因學、因病、因災等原因致貧的貧困戶,分享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后脫了貧,現在能與那些非貧困戶在小康大道上競爭賽跑,我由衷高興。而且有些因學致貧的學生已上了中職、考進了高中、大學;有些貧困戶還成了致富帶頭人、致富能手、養魚大戶,保潔員、護林員等。
每當有群眾感激和稱贊我時,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我只是國家扶貧大軍中的一員,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點點滴滴的為百姓服務,踏踏實實地做事,把基層工作融入到鞏固脫貧攻堅工作中去,無愧于黨和政府交給我的光榮使命!(張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