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沈大萍,女,苗族,今年42歲,2017年6月到平溪鎮任黨委副書記、鎮長。平溪鎮位于黃平縣西北部,距縣政府所在地50公里,全鎮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合并前為10個村,其中3個為深度貧困村),54個村民小組,97個自然寨,總人口4281戶17189人,其中苗族、亻革家人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8.53%,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1118戶4519人。怎樣才能盡快熟悉平溪基本情況 ?如何實現1118戶4519人貧困戶2020年穩定如期脫貧?如何帶動全鎮4281戶17189人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我日夜思考、迫切解決的工作課題。我還有些許私心---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女鎮長,少不了別人的質疑和不信任,我一定要用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踏踏實實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自身價值。
日以夜繼,遍訪1118戶4519人貧困人口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了解貧困戶貧困現狀、致貧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白天,我到各村村委會聽取村支兩委匯報村貧困基本情況、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產業規劃、鄉風文明等。實地查看入戶路、聯戶路、貧困戶家庭基本情況,面對面傾聽群眾生活困難及訴求,詳細記錄遇到的問題。翻開我當時的筆記本,滿滿記錄著“xxx村產業謀劃思路不清晰,規劃不科學。xxx戶脫貧思路不清晰,仍然依靠傳統種養殖維持日常生活。Xxx戶無勞動力,基本生活毫無保障,需給與低保維持日常生計......”,晚上回辦公室后,將白天遇到的問題分類整理,理清思路,及時組織班子成員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并督促實施。同時,還要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扶貧、安全生產、項目謀劃等政策,只有熟悉政策,宣傳、決策才不出偏差。幾個月的披星戴月,終于全鎮各角落布滿我的足跡,走在街上,很多人都熱情的打招呼,解決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心中的底氣也更足。
搞好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難題
走訪過程中我認識了大寨村巷溪河組潘元兵一家。一家5口人居住在40平米的木房子里,屋內四面通風,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我勸他要么搬遷要么危房改造,固執的他就是不愿意。我深知,他家還有3個娃娃,必須解決好“住”的問題,才有脫貧基礎。通過白天、黑夜多次上門做工作,夫妻二人才同意搬遷,于2018年搬遷到大寨安置點120平米大洋房,三個娃娃都有了溫暖的臥室,客廳、廚房、廁所一應俱全,學校、醫院、超市、農貿市場就在附近,生活極為便利。潘元兵現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務工,妻子潘忠平是安置點保潔員,實現工作、顧家兩不誤,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同樣的,經過全體干部職工不懈努力,我鎮共搬遷279戶1238人,超任務數17.68%。其中貧困戶搬遷256戶1143人,整組搬遷非貧困戶23戶95人;縣內搬遷271戶1208人,跨區域搬遷7戶30人。平溪安置點總房源120套,已全部分房入住完畢,共安置110戶486人。通過完善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一是配齊安置點附近醫院、學校、政府、農貿市場、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為搬遷群眾提供極大便利。二是組建平溪鎮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黨支部,配齊配強黨支部成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完善服務體制機制,為安置點居民提供服務保障;三是引進黃平縣仁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扶貧工廠、黃平縣儒誠食品有限公司帶動家門口就業,解決在家勞動力特別是安置點勞動力就業70余人。四是通過安裝天網工程、門禁系統、開展“四點半微課堂”、“微田園”等提高群眾安全感、認同感和幸福感;五是成立黃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文化館、圖書館平溪分館,打造理論宣講平臺、教育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科技與科普服務平臺、健身體育服務平臺,積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播放露天電影、普法教育20余場次、“小桔燈”、文體活動、走訪慰問活動,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和歸屬感;六是建設紅白理事會場所,制定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治,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
科學謀劃產業發展,穩固脫貧持續有力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只有產業興旺了,百姓的錢袋子鼓了,才能真正實現群眾的穩定脫貧。通過走訪,我認識了翁巖村龍合敏,她和丈夫一起在翁巖村流轉土地種植精品水果,經營效益不很樂觀。我了解到她創業過程中存在土地流轉困難、資金運轉不足、種植難成規模等實際問題,結合扶貧政策,向她宣傳可以通過“村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申請扶貧項目,申請成功后一是可以獲取扶貧資金,解決資金運轉困難問題。二是村委會可以協調土地流轉,處理矛盾糾紛,便于基地進一步擴大。三是基地成為規模后,將會吸引農業技術部門、媒體的注意,促使基地更加規范。四是基地發展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鄉親百姓脫貧致富。她聽后眼中閃閃發光,激動不已。她說:如若讓基地進一步擴大,能讓更多父老鄉親家門口有活干,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再苦再累我都愿意。經過多次與上級扶貧部門、班子成員、村委會成員協商,終于于2018年,為該基地爭取獲得東西部協作扶貧項目資金110萬元。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項目發展模式,村黨支部負責引入資金、協調土地征收、矛盾調減、用工推薦、利益鏈接等,助推基地發展。龍合敏亦不負眾望,把基地經營得有聲有色。
現該精品水果苗圃基地面積已達105畝, 主要經營有五月脆、一點紅、脆紅李、峰糖李、半邊紅、冰糖李等各類果苗、批發銷售精品水果,產品遠銷到重慶、四川、湖南、廣州、浙江、義烏,省內主要銷往余慶、甕安、都勻等地。苗圃最忙的時候可吸納100多工人,一般70-80人,最少30人,每人最低工資不低于2000元/月,技術員達1萬元/月。2018年純收入8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55戶169人,每人500元,村集體分紅1萬元;2019年利益聯結55戶156人,分紅金額7.8萬元,每人500元。
有了這個成功案例,更加堅定了我壯大產業發展的決心。目前我鎮共4個壩區2099畝,規模建成500畝茭白種植基地、618畝百香果種植基地(其中套種食用菌230畝270萬棒)、100畝特色養殖小龍蝦基地、120畝翁巖村龍匯源精品水果種植基地、農豐優質稻、葡萄種植基地,正規劃擴大建設食用菌項目、茭白項目、精品水果項目;已完成百千萬工程建設,主要以林下養雞、林下養蜂為主,散戶林下種植中藥材種植為輔。其中林下養雞2020年已出欄14.227萬羽(含散戶),當前存欄11.37萬羽,林下養蜂共1421箱(均是合作社或大戶養殖),林下種植中藥材1085畝(均是散戶),林下養羊130只。截至日前,我鎮 2014年-2020年,全鎮實施的扶貧項目為94個,共投入資金2312.13萬元(產業項目為54個,投入1684.04萬元),實現全鎮1118戶4519人人均利益鏈接2-3個產業項目。
戰“貧”戰“疫”兩手抓,奮力奪取雙勝利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面對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加試題,我深知脫貧難度更大,困難更多。我竭盡全力、動員一切力量做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控工作,構筑“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防控體系,截止日前,我鎮未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員,有效維護轄區居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控的同時不放松脫貧攻堅工作,為減少疫情影響,我鎮采取“內供外輸”方式穩就業促脫貧。一是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項目、技能培訓全覆蓋、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帶動家門口穩定就業。目前我鎮城鎮新增就業錄入是263人,公益性崗位47個,月工資1570元,就業援助崗位73個,月工資400元,發放
汽車駕駛補貼3人共7500元;消殺員3名,月工資800元,護林員96,月工資800;通過安置點扶貧工廠、產業基地帶動就業約530余人,后續將加大產業發展力度,促進農戶持續增收。二是通過組織網格員、幫扶干部、村干和就業信息員等入戶動員外出務工、推薦就業崗位,發放省內外崗位宣傳手冊、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宣傳冊等,動員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目前,通過有組織輸出農村勞動力145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1人,外出務工人數4222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632人。三是穩步推進全員培訓工作。組織開展“中式烹調師”、“種養殖培訓”、“益足健按摩師培訓”等技能培訓6期,覆蓋貧困戶460余人。
2020年我鎮脫貧89戶21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8.59%降為0%,圓滿完成脫貧任務。我深知,我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衛生、鄉風文明、就業創業、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的難題還很多。但,我有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將繼續帶領干部群眾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全鎮“真脫貧、脫真貧”不懈奮斗,用汗水書寫鄉村振興華美樂章。(唐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