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龍金藝,是黃平縣舊州鎮平西壩小學校長、黨員。脫貧攻堅中,我為我網格區的貧困戶做了二三件事。
2019年,是整縣減貧摘帽關鍵時期。為如期完成這一目標,按照縣委縣政府文件精神,以個人申請、單位推薦,我很快得到了黃平縣科技教育局的批準,同年6月,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脫貧攻堅戰士。我加入脫貧攻堅工作隊后,有幸安排到平西壩戰區脫貧攻堅工作隊平東片區擔任1、2組網格員,同時也是平西壩戰區脫貧攻堅工作隊的一名信息聯絡員。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的我,有責任和義務奔撲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踐初心。
駐村之初,面臨貧困戶檔案資料整改的“緊急任務”,擺在我面前的是“村情組情戶情民情不了解、工作無頭緒”的難題。為盡快適應網格工作,我白天入戶摸底,晚上對照各項政策匯總梳理,每天工作將近12個小時。通過不懈努力,很快地就掌握了我自己網格區1、2組的組情戶情和民情,按時按質地完成首項駐村工作任務。
按照我掌握的首項材料顯示,大多數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是缺技術、缺資金、因學、因殘、因病。我把這些原因向村兩委和脫貧攻堅工作隊反應后,立馬為他們寫小額貸、低保等申請,做材料、給他們報名培訓,推薦護林員、村保潔員崗位,制定脫貧計劃,入戶為60歲以上老年人和殘疾人辦理老年認證。去年春節來臨時,我拿著我喜愛的相機,為我網格區的42戶貧困戶每家每戶照張脫貧全家福和“壽星”像,并從自己的荷包里拿錢洗出來,過好膠后送給他們。
我就是這樣每天一件事,每事一落實,交道多了、時間長了,大多數的百姓都認識我這個初來駕到的龍金藝校長,我也曉得哪家住哪里,同時也喊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
在貧困戶林玉平家中走訪時,我發現一個問題。放學回家的孩子幾乎都沒有做功課,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大部分的孩子都與爺爺奶奶住,再加上爺爺奶奶沒文化,把他們當成心中的寶,隨他們自由發展,不敢大膽去管教。再加上他們的父母常年不在他們身邊,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導致了孩子的學習下降。于是,我就主動擔起了林紹均、林俊成兩個孩子的作業輔導老師,每周2次,對兩個孩子的功課進行輔導和監督。現在,孩子每天的功課都能按時完成。
70多歲的楊秀軍家是村里的非貧困戶,幾年前,兒子和媳婦感情破裂,離了婚,各走一方,留下12歲的孫子和8歲的孫女。我了解到此情況后,第一時間前往老人家中,為他們排憂解難,并幫助兩個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我的幫助下,兩個孩子的性格慢慢地開朗起來,對學習也感興趣了。

工作一年半以來,我秉著一名共產黨員和人民教師的榮耀,把戰斗姿態帶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上,勤勤懇懇的工作、耐耐心心的輔導學生做好每天的功課,以心換心,為百姓做了這些小事,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
我覺得,我所做的這些扶貧工作微乎其微,但能為黃平縣減貧摘帽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光、一份熱,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光榮!(張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