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搬遷安置能脫貧能致富
一棟棟淡黃色的小樓漂亮別致。附近,幼兒園、醫務室、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正加緊建設。在舊州鎮冷水河安置點,南行不到兩公里便可抵達舊州古城區。這里是黃平縣最具代表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十三五”期間,舊州鎮已對1020戶4127人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其中1020戶已搬遷入住、入住率達到100%。


為了消除搬遷戶的后顧之憂,舊州鎮多措并舉同步建立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培訓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服務和基層黨建等“五個體系”,一是以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線,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二是順應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進搬遷群眾福扯、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和穩定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銜接好搬遷群眾農民和新市民“兩種身份”、遷出地和安置地“兩種利益”。三是有針對性地開展搬遷群眾勞動力全員培訓,提高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完善產業配套,促進安置區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滿足各類就業需求,確保搬遷群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融得進、能發展、能致富。
“產業+就業”雙幫扶拔窮根
在舊州,外出務工是貧困群眾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更是他們脫貧奔小康的重要支撐。受疫情影響,舊州鎮各地農民工返崗復工普遍延遲,直接影響到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為滿足廣大人群眾外出務工需求,舊州鎮啟動“春風行動”,為農民工提供免費體檢,點對點運送返崗復工。同時,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向杭州市拱墅區、寧波、廣州等地定向輸送勞動力,并為就業農民工提供穩崗補助。

截至4月14日,舊州鎮外出務工人員已達18313人。其中,“春風行動”勞務輸出615人,包含貧困戶213人。
對缺乏意愿或沒有條件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舊州鎮也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一方面發展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一是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以每畝900元租金,每五年遞增的方式提前預付資金給農民;二是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業,以‘農戶+公司+合作社’模式推進產業發展。三是龍頭企業帶動當地就業。另一方面增加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

截至目前,舊州鎮15個村加上1個安置點都成立有村集體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增加村級保潔員、就業信息員、河道巡邏員等崗位75個。集中流轉土地8000多畝,已引進貴州金禾農業、成都金源鴻餐飲集團、貴州鼎泰豐農業等龍頭企業,帶動就業1000余人。

建成2000多個大棚,目前已經種植有大黃瓜、牛奶香瓜、禮品西瓜、臺灣哈米瓜、紅秋葵、白玉苦瓜、嘉寶果(樹葡萄)、牛奶水果玉米、臺灣黑花生、辣椒等蔬菜系列20多個品種的現代農業蔬菜園、岑花村百香果基地、寨勇香菇基地、大碾房獼猴桃基地等。
兜住底線補短板
舊州鎮現有未脫貧220戶507人,脫貧監測戶13戶49人、邊緣戶13戶38人,這是同步小康最后一公里的硬骨頭。針對以上人員,舊州鎮15支脫貧攻堅隊更是堅定信念,抱著與貧困戰斗到底的決心一直沖在第一線。
一是逐戶分析、因戶施策,針對低保、五保、大病、殘疾等特殊困難戶,“一戶一策”、“一人一策”落實幫扶措施。

二是對有可能返貧的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及時給予政策扶持。當地計劃培訓貧困戶1000余人次,通過開設電焊技術、家政護理、烹飪技術、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課程,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
三是聚焦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確保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李宋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