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現代城市,高樓林立,一些大型樓盤動輒數十萬居民。在這密不透風的“水泥叢林”中,鄰里關系反倒疏遠,住了好幾年不知道鄰居姓甚名誰的大有人在,每個家庭似乎都變成了一個封閉的繭房,不與外界發(fā)生任何信息交換。
當然,繭房也有被打破的時候,但往往是在沖突的場景下。比如,樓上孩子跑來跑去影響休息,樓下總是在周末一大早就開始裝修、敲敲打打,遛大狗不栓繩讓人心驚肉跳,樓道里總是有莫名其妙的垃圾出現,也查不出是誰丟的。當我們被鄰居打擾或是無意中打擾到了鄰居,我們才會和鄰居進行交流——而這樣的交流往往并不太愉快,要不然怎么淘寶上會有賣“震樓神器”這樣的報復工具。
而沖突性的鄰里關系,有時也會造成更慘痛的傷害,其中就包括最危險的高空拋物。近年來,因高空拋物造成人身傷亡的例子頻頻出現,7月2日下午,在貴陽中鐵國際城小區(qū),又有一名中年女子被高空墜下的滅火器砸中,不幸身亡。據說,肇事者是一名10歲男童。
有人說這是“熊孩子”的問題,而“熊孩子”背后勢必有著“熊家長”。不過,這件事絕不僅僅止于讓家長管好孩子這么簡單,在一些高空拋物的事件中,肇事者就是成年人。高空拋物問題的本質,其實和裝修糾紛、噪音糾紛、養(yǎng)寵糾紛等常見的鄰里糾紛如出一轍,那就是現代鄰里關系中的“無意識互害”。簡而言之,就是利己損人而不自知,或是不以為恥。當鄰居自顧自地裝修,他并不是刻意地要打擾你的休息;當這個孩子拋下滅火器,他也不是故意想要殺人。他們只是壓根不關心“繭房”之外的事情。
不過,“無意識”不是辯詞,它恰恰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越是無意識的行為,發(fā)生得越頻繁,可能造成的傷害也越多。業(yè)主反映,這棟樓高空拋物不是一兩次了。可以說,出現人身傷亡事故只是遲早的事。如果家長自己潛意識里就是“無意識互害”的一方,對鄰居冷漠相待,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在夜晚大聲喧嘩,那么他的孩子自然也是有樣學樣。熊孩子高空拋下滅火器的行事邏輯,與他的父母隨地吐痰或遛狗不栓繩的邏輯無異,都是過于放大自身、漠視公共利益,沒有個人行為的邊界意識。
講“管好孩子”,不如講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有著健康和諧的鄰里關系,還能帶著孩子做一些社區(qū)公共服務、參與社區(qū)公共活動,那么公共意識就會更具體地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這比打、罵、勸都管用。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自然不會做出高空拋下滅火器的不知輕重的事情。10歲的孩子已經讀小學四年級了,就算不是神童,也應該知道社會最基本的底線就是不給他人造成困擾。簡而言之,孩子缺教養(yǎng)的背后,一定是家長缺教養(yǎng),一句“孩子不懂事”絕不是這件事的根本。
事后的追責,永遠只是亡羊補牢。就算賠償再多的錢,也無法喚醒無辜的生命。只有讓公共意識走在無意識互害的前面,打破繭房的隔膜,才可能搭建起和諧鄰里關系的根基。既有交流、有互動,也有邊界、有規(guī)矩;既為自己的利益做一些事,也為公共的利益做一些事。讓相互信任、相互幫襯的傳統(tǒng)鄰里關系在現代城市“水泥叢林”里重新復活,這座“叢林”才可能從危機四伏的兇險生態(tài)恢復到令人放心的和諧生態(tài)。至少,能夠安安全全地走在路上、微笑著和鄰居打招呼,絕對不該是一種奢望。(吳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