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這是5月24日下午,媒體在黃平縣舊州鎮平西壩村朱家坡組“黃平縣鴻發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魚塘里看到的情景。



據媒體了解,合作社的成員有十來人,他們都是當地貧困戶、殘疾人和退伍軍人。
45歲的黃文武也是其中的一員,以前的他在建筑工地上打工,2017年,深感打工沒有前景的他決定回家搞產業。什么產業呢?規模化養魚!
產業有了,人員是個問題?黃文武想:村里不是還有一些退伍軍人、殘疾人和貧困戶嘛?我可以叫他們一起加入呀!這樣一來他們也有了收入來源,而自己也有合作伙伴。說干就干,馬上召集了村里的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怕有風險,有的感覺不錯,在經過幾個小時的討論后,共有十來人決定加入,并成立了合作社。

作為領頭人的黃文武投入了30萬元,其他的村民七拼八湊總投資110萬元,魚塘就建立起來了,占地100多畝。除了建魚塘,還修了2.5公里的道路,搭建了兩座橋。

稻田養殖是當地最常見的模式,但是黃文武則另辟蹊徑,把稻田改裝成魚塘,走清水魚塘的養殖之路。對此,黃文武有自己的思考:不管是何種養殖模式,問題的關鍵喂什么樣的食料。“我們偶爾也喂飼料,但主要還是玉米。”黃文武說,在他看來,魚的品質比什么都重要。

在黃文武的魚塘里,媒體看到,經常有魚破水而出,蹦出了幾尺來高,之后又“啪”地沒入了水中——典型的魚躍龍門!

前來參觀的村民們感嘆不已:“這些魚,真有勁,肉應該比較好吃!”

黃文武說,有時候魚還直接跳躍到了馬路上,它們的活動能力非常強,喂飼料的魚是蹦噠不了這么高的。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銷路還沒有完全打開。“我們的魚可以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只要品質保證,我相信會有識貨的客商找上門來!”黃文武說。
購魚熱線:
黃文武 13985277812
陳忠貴 13885543770
龍 軍 18985846056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