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新年伊始,歡度節日,中國人少不了親友相聚,共同慶祝。可令很多年輕人尷尬的是,他們大都分不清輩分,面對滿屋親屬不知該叫啥。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年輕人“六親不認”現象普遍存在,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匯更是鮮有了解。
滿屋親戚
如何稱呼頭很大
“面對數十位不太熟悉的親屬,瞬間頭就大了……”想起自己婚禮典禮當天的尷尬場景,趙先生“終生難忘”。
趙先生在讓區一事業單位上班,2013年12月28日是他大婚的日子。趙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母親姐妹8個,父親兄弟6個,僅近親就有近百號人,加上其他親屬,親屬陣容數百人。
結婚當天,很多親屬他是第一次見。父母挨個給他介紹,這個是“三姥爺”、那個是“二舅媽”、“三嬸”、“姑奶”、“三舅姥爺”……
聽是聽了,可他根本記不住,隨聲附和后就忘記了。轉了一圈,再到這些親戚面前的時候,他就弄不明白了,不知道這個該叫“舅媽”還是“嬸兒”,該叫“叔叔”還是“伯伯”。
晚上家里人坐一起吃飯,趙先生把自己的尷尬和家里人說了。這時,全家人才意識到,這確實是個問題,年輕人不知道該管這些親屬叫什么。
記者調查
年輕人大多不會“排輩”
21歲的小李是在校大學生,眼看就要放寒假回老家了。他說,每到過年,他都為如何稱呼眾多親戚頭疼。
小李的家族也很大,每年過年要互相走親戚拜年,七大姑八大姨的,經常整不明白,叫錯的時候也常有,相當尷尬。
29歲的小孫說:“我一參加家族聚會或者親人婚禮就感到別扭,知道是長輩,可不知道該叫啥,不敢輕易叫,叫錯了多尷尬,只得點頭笑一笑。”
2013年12月29日至2014年1月1日,4天時間里,記者在街頭對15歲到28歲不等的50名年輕人,進行了隨機采訪。
“父親的妹妹家的年歲比你小的女孩,你該怎樣稱呼?”“你表哥家的孩子,你該怎么稱呼?”“如果你媽媽只有一個妹妹,請問你爸爸的連襟的外甥是誰?”……面對這些問題,絕大多數受訪者沒能完全回答正確。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匯是什么意思,受訪者更是“一頭霧水”。
從北京回大慶探親的王先生說:“我是2013年8月份結的婚,我和妻子都在北京工作,前兩天我和媳婦請假回大慶探親,親屬們聚一塊,把我整暈了。我表哥家有個小男孩,我就沒弄明白該管這孩子叫啥,最后還是母親告訴我該怎么叫的。”
19歲的受訪者小孫坦言,她是獨生子女,家里的親屬構成很簡單,對于比較復雜的家庭親屬關系,她是捋不明白的,這些父母很少和她講,學校也沒有教過。
部分家庭中逐漸“消逝”的輩分稱呼

無奈現實
部分輩分稱呼逐漸“消逝”
對于第一代獨生子女而言,一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失去,由于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因此,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34歲的李先生說:“妻子是獨生女,我有一個妹妹,所以我的孩子沒有姨媽沒有舅舅,只有一個姑姑。她將來可能對姨媽和舅舅就沒有什么概念了,等孩子長大后再有了孩子,這些稱呼估計都用不上了。”
對于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的是獨生子,后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如果生育了獨生女兒,后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也不會成為祖父母(爺爺奶奶)。
對于第二代獨生子女,從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母。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相應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于丈夫而言,由于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以及大姨子、小姨子;對于妻子而言,則沒有大姑子、小姑子以及大伯哥、小叔子。
“六親不認”
原因不全在孩子身上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都市人也選擇不生或少生。因此,家庭結構正悄悄發生變化,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親戚關系也逐漸減少。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稱謂相應變少,不少人把很多原來有敬意的稱謂簡化了。宗親稱謂的問題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包含很多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東西。
年輕人成家后,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符合政策的可以生第二胎,那么這些直系的稱謂就又恢復了。
市民王先生指出:“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排輩,不能全賴年輕人,這是社會發展變革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社會、家長、教育部門都有責任。”
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關注宗族稱謂“消逝”的問題,有些人開始重修族譜。通過族譜的修訂,讓孩子們重新了解家族稱謂,讓這些宗親稱謂不斷地保存和發揚下去。
學者呼吁
傳統文化應得到傳承
提起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排輩”問題,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永亮深有感觸。
李永亮說,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親戚關系,尤其重視血緣、親緣關系。中國的親屬稱謂非常豐富和復雜,無論關系親疏、輩分大小、年齡長幼,在其家族中都有一個不同于其他稱謂的明確稱呼,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傳統社會中,家族大都聚居在一地,彼此相鄰,甚至生活在一個院兒、一個村、一個鎮里,由此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是一種重要資源,它不僅能提供物質方面的支持,也是人們精神和感情的慰藉,彼此之間的交往就多,依賴的程度就更重,關系也就更緊密。
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曾是傳統社會許多人的理想。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大家庭正在成為歷史。特別是‘少生時代’的來臨,家族成員的區域限制被進一步打破,家庭成員可能天南地北,家庭組成更加簡單,彼此的依賴程度也相應降低,關系也越來越簡單。親屬之間不在一起,就失去原有的“家族環境”,孩子們就缺少了“耳濡目染”學習排輩分的機會。
劉永亮指出,第一代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已經成為當前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人由姻親產生的親戚關系相當龐雜,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近期國家生育政策做了調整,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由此,一些直系的稱謂也將恢復。
“應該將親戚關系稱謂的教育和普及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將民俗稱謂弄準確并代代傳承下去。長輩也要多創造機會讓晚輩和長輩多接觸,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認識長輩,熟悉輩分的排法和稱謂。”李永亮院長說。
新聞延伸
部分輩分稱呼解析
連襟:也稱連橋,本意是指二人之間彼此知心。生活中一般是指姊妹之夫的互稱或合稱。
妯娌:是指兩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系。弟兄的妻子之間,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弟兄關系的一個延伸。
六親:當今“六親”泛指親屬。據《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九族: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九族泛指親屬。九族所指,諸說不同: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高祖、曾祖、父親、己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姑表親:又稱姑舅親,即兄妹(姐弟)的子女,互稱姑舅兄弟姐妹。俗語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兩姨親:又稱姨表親。即姐妹的子女,互稱為姨表兄弟姐妹。俗語說:“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姨,斷了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