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郎德苗寨依托原生態資源走出一條鄉村旅游開發之路
本網訊 署假期間,雷山縣郎德鎮郎德苗寨38歲的婦女梁鳳要比平常的時候忙得多,每天得接待20人左右的游客,大都是親子游散客。
“每天能賺上500元,應該沒問題!”8月10日,梁鳳邊忙準備10多名游客的中午飯邊說。
梁鳳能有這般收入,得益于這個素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苗寨,鬼斧神工的風雨橋、清澈見底的小河、美麗寧靜的田園風光、依山傍水的吊腳樓群,滿山皆綠的環境,和古樸濃郁的民風民情,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度假旅游。
“依靠這些原生態資源,讓我們吃上了旅游飯,過上了小康生活!”梁鳳說。
每到酷熱的夏季,重慶游客張力波一家3口都來雷山呆上十多天,張力波感嘆說:“這個地方真涼爽,白天下河沖個澡,晚上睡覺還蓋上薄薄的被子,簡直就是天然大空調,這里的人太幸福了!”
鑲在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的雷山縣,森林覆蓋率達72%,由于欠發達欠開發,給當地人保存下完整的原生態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的,那是相當的豐富,唐宋服飾、明清建筑、魏晉歌舞等遺風隨處可見。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等13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星散民間。

老外對苗族銀飾愛不釋手
青山綠水中趟出金山銀山來,“今年全村戶均茶葉收入1萬元左右,將占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望豐鄉烏江村支部書記李世達高興地說。
183戶的烏江村,在種茶前,村里的青壯年幾乎外出務工,近年來,在支部書記李世達的帶領下,151戶茶農種上茶葉,現該村種有綠茶基地3160畝,看到村民種茶致富過上小康生活,在外的務工人員紛紛回來加盟發展茶葉,計劃用兩年時間發展到 5000畝,打造成為全縣最大的茶葉專業村。
“種茶即綠了荒山,又能致富群眾,實現保護生態與發展致富雙豐收!”對茶葉發展帶來的實惠,李世達站得高,看得遠。
在雷山,涌現出烏江村這樣的茶葉專業村就有30多個村,建有綠茶基地12.7萬畝,今年預計茶葉產值逾7億元,受益農戶1.46萬戶4萬余人。
該縣農民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林下雞、天麻、黑毛豬、娃娃魚、果品、小香羊和商品牛等特色經濟,受到市場的青睞。
雷山黑毛豬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山野菜,以肉質細嫩,口感回香的特質,贏得北京等大中城市高端客戶的喜愛,以不菲的價格通過會員制源源不斷地銷往北京、深圳、貴陽等地。有了需求量,極大地提高了當地農民飼養黑毛豬的積極性。當下,該縣黑毛豬年出欄 6.6萬頭,黑毛豬成為當地3萬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
完好的原生態資源,給發展鄉村旅游帶來了新生機,在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中如何找到平衡點,該縣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鄉村旅游得到永續發展。
今年上半年,該縣以鄉村旅游為主接待游客175.5萬人次,同比增長29.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3億元,同比增長31.3%。目前,該縣直接從事旅游產業人員有6000余人,帶動5萬農民發展銀飾、剌繡、蠟染等特色經濟致富。(潘國雄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