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依黨奪意見,哈弄巴羅維修水管……”在雷山縣丹江鎮陶堯村,駐村干部呂濤濤用不當流利的苗語向群眾作動員,意為:“根據大家提出的意見,今天我們來維修水管……”
駐村干部講苗語,群眾聽得認真仔細,62歲的苗族婦女唐窩理邊聽邊點頭,筆者問她曉得是哪樣意思不?她用苗語回答很風趣:“不就是喊大家來維修水管嗎,那你聽懂不?”
原來,凱雷高速的工程車壓斷陶堯村5米長的水管道,造成部分村民飲水困難,群眾意見大,駐村干部呂濤濤了解情況后,及時協調水利部門,弄來水管等材料,動員群眾來維修。
現年23歲的呂濤濤是銅仁思南一名土家族姑娘,重慶大學畢業后,去年8月份,考入丹江鎮水利站,隨后鎮黨委安排她到陶堯村駐村。
由于陶堯村全是苗族,會講漢語的青壯年幾乎在外務工,村里大都是老年人,他們大都聽不懂漢語,呂濤濤剛駐村時,由于聽不懂苗話,除能與村干聊上外,與年老的群眾基本無法溝通,工作常常處于被動。今年年初,呂濤濤參加鎮政府舉辦的“苗語”培訓班,掌握一些苗語常識,還隨身攜帶鎮里編發的《常用苗語100句》讀本,只要有時間,就拿來溫習苗語的發音,通過三個多月來的努力,常用的苗語讓呂濤濤用上派場。
“這種即會講漢語,又會說苗語的干部,感覺像自家人一樣親切,心里有什么話都愿意跟他們說呢!”43歲的陶堯村委會主任楊通敏說。
雷山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較為偏遠的苗族村寨許多老年人,特別是年老的苗族婦女識不得漢字,聽不懂漢語,給不會講苗語的干部和聽不懂漢語的群眾在語言溝通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困繞,影響了黨和國家的政策在農村,特別是在苗族村寨的貫徹落實。
為消除干群之間的溝通障礙,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雷山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大力培養“雙語”即苗語和漢語干部,推行“雙語辦公制”。 利用雙休日,請苗語老師給單位和鄉鎮的“骨干”進行苗語課堂培訓,由苗語老師編寫《常用苗語100句》,印發給干部“自學”,單位的“骨干”苗語干部對不懂苗語的干部進行“傳、幫、帶”。目前,該縣培訓“雙語”干部500余人次,發放《常用苗語100句》1000余本。
雷山優先將292名“雙語”干部派往村級駐村,另外,在服務窗口優先安排“雙語”干部,在一線“陣地”服務群眾,受到群眾拍手“點贊”, 一方面“雙語”干部可以將黨和政府的聲音通過“翻譯”,及時傳遞到群眾耳朵;另一方面,“雙語”干部將征求到聽不懂漢語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反饋到各級各部門,暢通了訴求渠道,極大地提高了辦事效率。
“駐村干部用苗語解讀新農合報銷、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我們都聽懂了,這種交流方式好得很。”丹江鎮烏東村村民楊光敏老人覺得,苗語解讀政策,大家聽起來很認真,了解得也更細致。
“拿苗語與群眾交流,群眾倍感親切,有事會掏心窩跟我們講,反映情況更真實些!”烏東村駐村干部劉運彪說。
目前,該縣“雙語”干部通過“駐村夜訪”、“面對面談心”、“背靠背交心”等方式,征求到的意見和建議357條,經下梳理,現場整改318條,爭取各類項目資金400多萬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168件。(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