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核心閱讀
一條條大道,一棟棟樓房,一處處工地,一座座城鎮,作為我省“5個100工程”重點發展平臺之一,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正在17.6萬平方公里的多彩貴州全速推進。
尚嵇——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中30個省級示范小城鎮之一,建設的速度和激情同樣不遜。就在記者采訪的當天,即使是周末,書記、鎮長等尚嵇鎮黨委政府的工作人員正在接待來自重慶的客商。截至目前,該鎮已竣工和在建“8+3”工程項目共計31個,完成投資2.97億元。
隨著小城鎮建設的不斷推進,以此為機遇和平臺,尚嵇鎮正在實現經濟社會等全方面的跨越式發展,朝著全面小康社會奮力前進。日前,記者走進這座位于黔北的千年文化古鎮,領略和感悟它正在發生的變化。
古城門:穿越時空的印象
按“文化引領打造文化古鎮”要求,尚嵇鎮把桑蠶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文化等元素融入城鎮規劃與建設中,打造“有靈魂、有個性的小城鎮”。
7月,嬌陽似火。從遵義縣縣城南白出發南行,不到1小時,便來到千年文化古鎮尚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高大、古色古香的城門,城門上“尚嵇”兩個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城門高約15米,一色青灰蒼黑土磚砌成。城門有兩層樓,有三個拱形門孔,中孔寬20余米,為車行大道,兩側小孔約2米,為人行通道。
穿過拱形孔門,便是一條黔北民居建筑風格的民族風情一條街,同時也是這座古鎮的迎賓大道——從這里,不僅走進了這座古鎮,也走進了這座古鎮的歷史、現在以及未來。
尚嵇古稱上溪,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曾為播州(今遵義)南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尚嵇文化始于南宋年間,當時播州的楊氏統治者倡儒學,建孔廟;又大興佛教,引進道教,廣建寺院、道觀。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是尚嵇文化的源頭。元明清時期,元代土司楊漢英,重視文化教育,加上四川、江西等地的文化人進入播州,不少人定居尚嵇,興辦學校,參加科考,著書立說,再加上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促進了尚嵇地方商貿的興旺與繁榮,從而推動了尚嵇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其中,桑蠶文化是尚嵇文化最值得記錄和抒寫的一段歷史和文化,可以說它播下了尚嵇商業和工業的種子,并使貴州從此有了絲綢織坊。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時任遵義知府的山東人陳玉壂利用當地豐富的柞樹(當地人俗稱青杠樹)資源,歷經艱辛,三次從家鄉引來蠶種,并引入養蠶繅絲的技術,由此孕育了尚嵇的桑蠶文化。據悉,當時遵義的絲綢,不僅銷往省內外,而且“銷西域,販南洋”。為此,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當地鄉紳張書田等為紀念陳玉壂發展地方柞蠶絲綢業的功績與貢獻,修建了如今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陳公祠。
在距離集鎮6公里的茶山關上,記者看到了、觸摸到了200多年前尚嵇人養蠶的青杠樹。翻開尚嵇的歷史,茶山關上,那漫山遍野的青杠樹不僅是尚嵇桑蠶文化的見證者,同時它們也見證了另一段更加偉大的歷史。記者腳下的茶山關渡口,便是當年紅軍長征強渡烏江天險的渡口。1935年1月3日夜,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紅三軍團上萬人從開陽向遵義挺進,在尚嵇茶山關搶渡烏江天險,為召開偉大的遵義會議創備了先決條件。
現在,雖然當地不再養種桑蠶,長征也已成為歷史,但它們卻成為尚嵇深厚文化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和成就了今天的尚嵇。除了陳公祠,代表和積淀尚嵇文化的還有著名的袁氏民居數十處古墓,以及以囤燈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成為尚嵇實現長遠發展和特色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源泉。作為今天的建設者,我們尊重歷史和文化,就要用實際行動來保護它。”尚嵇鎮黨委書記劉華不無感慨地說。他告訴記者,按照“文化引領打造文化古鎮”的要求,尚嵇鎮把桑蠶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文化等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城鎮規劃與建設中,讓尚嵇鎮成為一個“有靈魂、有個性的小城鎮”。據悉,尚嵇鎮正在修編的集鎮規劃中,將拆除陳公祠周圍50米以內的所有建筑,在陳公祠前方打造一個高品位的集休閑、娛樂、商貿于一體的廣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