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A 四屆盛會
收獲生態文明累累碩果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后,為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規律,借鑒國內外成果推動生態文明實踐,打造對外交流合作平臺,貴州省、貴陽市自2008年開始謀劃舉辦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在國家有關部委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自2009年以來,連續四年舉辦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每年一屆。
會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屆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連續四次致信祝賀或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給予充分肯定;時任國務委員戴秉國多次聽取匯報,給予具體指導;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董建華、李金華等領導同志出席并發表演講。一些有影響力的外國政要、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以不同方式參與會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賀信給予高度評價;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愛爾蘭前總理伯蒂·埃亨和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等外國前政要參加會議并發表演講,對會議給予積極評價。會議還吸引了眾多國內外著名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大學校長、研究機構負責人、企業家等參會。《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多次專題報道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稱論壇為“研討、傳播生態文明的知名品牌”。
會議立足貴陽、扎根中國、面向世界,既展示了貴州、貴陽的生態實踐,又宣傳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介紹了世界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不少成功經驗,已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外交流窗口。四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先后組織了79場分論壇,舉辦了2場“里約+20”邊會,探討了86個焦點議題,吸引了與會嘉賓4000人次,165個政府部門及機構、397家企業、25個國際組織、83所國際知名高等學府、101家新聞媒體參會,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
——廣泛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首屆年會在中國首次提出了以“綠色經濟”為主題、貫徹科學發展觀,第二屆核心主題為“綠色行動”、第三屆為“綠色變革”、第四屆為“綠色轉型”,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為核心,通過綠色行動,帶動社會、科技、教育、文化的綠色變革,積極引導綠色轉型,促進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變,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會議始終堅持匯集國內、國際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與案例,匯聚生態文明建設各利益攸關方開展交流與合作,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聲音”,展示了加快綠色發展的“中國行動”,有效樹立了中國自覺應對氣候變化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貴州既是中國最大的生態屏障區和后發趕超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國生態文明開源之地。2010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把生態文明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和全面實施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實現既提速發展,又保持青山長在、碧水長流、藍天長現。
貴陽是中國首個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試點城市,也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和低碳試點城市,通過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如,實施磷化工尾氣的綜合回收利用,回收合成氨尾氣中的甲烷作為公交車的能源;利用磷化工中產生的廢渣磷石膏生產建筑磚,極大減少了廢渣堆放對土地資源的侵占及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在農村大力推廣沼氣等生物質能新型能源,等等。
會議扎根地方,將貴州省會貴陽作為夏季峰會的永久會址,輻射整個西部地區,配合西部大開發的國家戰略,探索和踐行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走一條與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部分地區過去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不一樣的發展之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地方的落地生根,融入地方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成為西部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的窗口。
——務實推動、典型引入,搭建起官產學媒民各界交流互動、共享合作大平臺。
回顧四年,會議以城市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為先導,以教育為根本,以傳媒為催化劑,以社會為基石,扎扎實實、循序漸進、夯實基礎,邀請了眾多有影響力的政要、專家、學者,國際組織機構和中外企業家參會,搭建了官產學媒民共建、共生、共享、共贏的交流合作平臺。四次會議均形成了會議成果《貴陽共識》,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觀點和具有操作性的具體措施,為生態文明實踐在全國的推開起到了積極作用。
——積極與國際接軌,搭建對外交流合作平臺,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
會議一開始就有包括聯合國有關機構在內的許多國際組織深度參與,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其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會議與國際交流廣泛,建立緊密聯系,采取務實行動,取得了系列成果,比如,2009年起與氣候組織合作實施花溪擺貢寨“千村計劃”,推動了農村清潔能源的使用,并在2011年作為唯一入選的中國項目在聯合國德班氣候變化大會上被評為最佳案例之一。
所有這些,為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