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跨過橋梁但見山水家園
一位規劃專家曾如是說,貴州地勢地貌以低丘山地為主,決定了不可能誕生像北上廣這樣的超級城市,由此貴州只能建成呈輻射狀山地城市帶。
而恰恰這種地理上的“劣勢”,卻成為當下城市建設中最大的環境優勢。
“小”某種程度上可堪“優勢”,因小更易美、更易精、更易富。
目前,到貴陽市宏立城城市綜合體建設項目游覽過的游客達200萬人次,因為該項目與所處小車河濕地交融為一體,水中有城,城中有山,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感嘆:“這樣的房子在北京可能10萬元一平方米都買不到。”而這里,開發前是貴陽市最大的棚戶區。
在開陽縣龍崗鎮,這個貴州省最為常見的典型農業小鎮,新增小鎮廣場、景觀大道正在緊張施工,目前這個小鎮建設已形成“三橫六縱九連線”格局,綠化面積達14000平方米,鎮區綠化率達25%。鎮上農貿市場、醫院、學校等一應俱全。
當一場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革命正在全國興起,貴州省主要領導意識到,貴州不能再錯過這一趟發展列車。
由此,“城鎮化帶動”戰略被迅速確定為發展雙輪之一,貴州將大力發展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并輻射帶動周邊。作為全省龍頭的“黔中經濟區”已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更細化的發展目標隨之出臺:“5個100工程”中即有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小城鎮建設,同時推出國家級新區建設——貴安新區,并將之上升至貴州發展主戰略、主戰場。
畢竟,目前貴州平均300萬人才擁有一座城市,而全國平均200萬人就擁有一座城市,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截至2011年,貴州有694個鎮,常住人口581萬余人,貢獻的城鎮化率只有11.4%。
而按規劃,到2015年我省將實現城鎮化率45%,大約還需要增加350萬城鎮人口。
這意味著貴州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但推進城鎮化不能“一窩蜂”,而是要走有貴州特色的山區城鎮化道路,既然貴州不能攤大餅,那就蒸小籠,追求小而精、小而富、小而美。
貴州元素成為城鎮化過程中最為顯著的外在表現,凱里民族風情園城市綜合體建筑群中,苗族吊腳樓、美人靠、鼓樓、風雨橋等典型苗侗建筑元素得到現代化的詮釋與組合,顯示出獨具特色的魅力。
而在今年剛剛召開的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項目“回頭看”匯報總結會上,民族元素的運用成為一項重要的考核目標。作為主管部門,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甚至在今年初就出臺了針對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中如何運用民族元素的具體指導意見。
無論是城市綜合體還是小城鎮,是否具有貴州個性,是否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致追求目標。
不求大,不求全,不求洋,讓貴州的城鎮化之路呈現出幾許理性色彩,并兼具了個性表達。
但無論過程怎樣,關鍵在于最后直奔而去的目標是:讓我們的家在一片山水田園間,美麗而舒適,無論它是高樓,還是瓦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