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今年4月,我省黨政代表團到滬、蘇、浙“兩省一市”學習考察,大家深深感受到,誰能夠源源不斷地培育、吸引、凝聚人才,誰就能占據發展的制高點,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要從根本上加快改變貴州貧窮落后的面貌,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人才優先發展,依靠人才創業、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我省已進入依靠人才和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的新階段,肩負著既要轉、又要趕的“雙重任務”,面臨著外部機遇聚合、內部機遇凸顯的“雙重機遇”,具備了比較優勢明顯、后發優勢突出的“雙重優勢”,用好用活這些機遇和優勢,必須遵循發展規律,順應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將人才發展、科技創新作為貴州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最可依賴的資源、最可爭創的優勢。
當前,我省面臨著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科技創新能力弱等困難,工業化、城鎮化是我省發展的兩塊短板,人才和科技則是短板中的短板。這個短板,主要短在人才“不夠用”、“不適用”、“沒用好”等方面。越是經濟欠發達,越是人才、科技資源相對不足,越要重視人才、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促進作用、推動作用。
隨著“5個100工程”的加速實施,人才特別是產業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短板越來越突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圓夢同步小康的迫切期待,要讓貴州在現有基礎上發生更大的變化,要跟上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進而推動現代化建設,就必須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氣力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為實現現階段貴州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放眼全球、全國,人才和科技的爭奪戰愈演愈烈,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抓緊抓好抓實人才發展和科技創新。“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和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而科技創新說到底要靠人才,因此世界各國、全國各地對人才的爭奪戰更加白熱化。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許多國家紛紛調整人才、科技政策特別是移民政策,特別注重吸引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留學生、企業家和投資者在內的海外人才。比如,加拿大大幅縮短簽證申請周期,成功從美國移民系統中挖走人才;德國和以色列等國設立“移民同化”項目,向新移民提供語言培訓、收入補貼等服務。
從全國來看,各地特別是發達地方都憑借其經濟實力,千方百計鞏固和擴大已有的人才、科技優勢。而西部地區也不甘落后,頻頻出奇招、狠招、實招爭搶人才和科技資源。可以預見,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科技爭奪戰來勢會更猛、聲勢會更大。
就我省而言,制約發展的原因很多,但人才、科技鴻溝是根本原因。我省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單純依賴自然資源,忽視對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只能長期處于產業分工的低端,就會陷入“資源路徑依賴”和“資源優勢陷阱”,就無法提高發展層次和水平,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我們要經過堅持不懈地艱苦奮斗、長期奮斗,逐步將貴州打造成“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推動轉型發展新跨越。
●解讀之二
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重在統籌兼顧
準確全面把握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的總體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發展。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要圍繞實現現階段貴州中國夢,建設人才創業首選地,推動轉型發展新跨越,堅決打贏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場硬仗。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省已經確立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制定了積極的發展目標,提出了正確的發展戰略,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新的起點上,要適應現階段貴州中國夢的新要求,完成新的發展任務,推動發展方式加快轉型,確保同步小康目標如期實現,必須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必須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隊伍。要以戰略思維、開放視野系統謀劃,在原有基礎上,提高認識,落實政策,加大力度,不斷開創人才、科技工作的新局面,打造“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為實現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科技支撐。應著力把握好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切實增強人才引領發展的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拓寬視野,切實改變人才理念落后的突出問題。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把人才作為新優勢、新資源、新動力,做到求賢若渴、視才如寶、愛才如命、惜才如金;牢固樹立“無中生有、借船過河”的理念,既引進我省主要產業和關鍵領域的急需人才,又大膽引進具有產業前景,代表發展未來的人才;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起“留人不拴人”的用人新機制,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國內、全球人才、科技資源;牢固樹立“贏在學習、勝在改變”的理念,大興學習之風,大膽創新、善于進取,依靠學習和實踐走向未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