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4月20日,位于貴州沿河縣境內的烏江沙坨電站項目竣工蓄水發電,德江縣境內的桶井、穩坪、共和、長堡、潮砥等烏江庫區的古建筑、古城鎮遺址、古石刻、古墓群等文物將沉入水底,目前,當地正進行搶救性的發掘搬遷保護。
烏江在德江境內47公里,流經潮砥、長堡、共和、穩坪、桶井等5個鄉鎮于望牌流入沿河縣。

“黔中砥柱”石刻將被切割搬遷。
貴州省文物考古專家組曾多次深入烏江沙坨電站上游淹沒水域區內的德江縣境內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這一帶共分布著100多座宋明清時代古墓群。此外,當地還有潮砥古鎮遺址、“黔中砥柱”石刻、纖夫古道、絞關站、百年鹽號等古跡,其中“黔中砥柱”石刻是明代貴州科舉進士田秋所書。
歷史文獻記載,北周的費州就是位于潮砥。《德江縣志》記載:費州建于北周宣政年(578年),廢于北宋末年,建置500多年,其治所在今德江縣潮砥鎮官宅村。據《舊唐書》載,費州在唐代貞觀四年(630年),領四縣:涪川,扶陽,城樂,多田。
省考古專家稱,德江縣烏江流域出現大量古墓群至今已有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文物古跡對研究德江乃至貴州烏江流域歷史、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詳細實物資料。
隨著沿河縣境內的烏江沙沱水電站于4月中旬蓄水發電,德江境內水位線將提高到365米左右。這樣一來,眾多古建筑、古城鎮遺址、古石刻、古墓群等大量文物古跡,如不及時搶救和保護,將沉沒江底。
目前,德江縣委縣政府正組織宣傳、文化、旅游、廣電、文聯等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對長堡、共和、潮砥等烏江庫區淹沒線內的文物古跡進行搶救性的整體搬遷、拓印復制、拍照攝像等,準備將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黔中砥柱”石刻、纖夫古道等進行切割搬遷,對古墓群進行發掘搬遷,盡量做到人口與文物同時搬遷,保護歷史厚重的烏江文化。(文雋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