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刺鼻異味充溢兩岸,死魚死蝦翻出白肚,久負盛名的“烏江魚”產業遭受重創。
生態災難突如其來!
烏江告急!烏江告急!
發源于威寧自治縣境內的烏江是中國長江上游右岸支流,貴州省內第一大河,綿延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流經貴州省7個市(州),是貴州的母親河、中國革命的英雄河。
拯救烏江,一分鐘也耽擱不起。數十名專家星夜兼程,與時間賽跑,尋找污染罪魁。
一處1977年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標注的巖溶泉被迅速找到。無聲的泉眼,流出的是總磷、氟化物重度超標污染泉水。
當年的報告上,這個泉眼被標注為34號泉眼。
如今,位于烏江河道內的這口泉眼成了一顆惡化流膿的“毒瘤”,一條肆虐南岸的“毒龍”,一把插進母親河胸膛的匕首。
34號泉眼,34號泉眼!這個沉寂了32年,卻在一夜之間盡人皆知的泉涌,當地群眾稱為“死亡之泉”,談之生畏。
烏江之殤事關庫區沿岸數萬人飲用水源安全!事關全流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事關全省能否守住兩條底線!
再毒的龍,也要縛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34號泉眼列為省政府環境污染治理“1號工程”。
最大的難題來了。聯合專家組幾番深入調研勘察,卻始終找不出污染主體責任方,“34號泉”成了無主之泉。
時間緊迫!時間緊迫!
“34號泉眼”平均每小時涌水量達到2000立方米,每流逝一秒,母親河的胸膛中就將多一滴泣血的淚!
地下的事情似乎很難說清楚,這是喀斯特地形帶來的世界性難題。但地上的事情必須有人擔當。
距離34號泉眼16公里之遠的開磷人坐不住了!“找不到污染的源頭,這事我認!我是國企,我來干!”
決心很大,隨之而來的治理難度,也讓開磷人倒吸一口涼氣:
如果就地堵上,可能造成整個大山塌方!
如果全部收集34號泉的污水進行治理,投資似乎是個無底洞!
做磷的生意,開磷人是一把好手;治理這個泉眼,大家心里可是沒底。
省委、省政府強力指揮,迅速制定了治理路線圖。
業內頂尖專家趕來了,廳局單位土地協調組到位了,開磷人所有的顧慮都打消了!
打贏,意志如鋼:縛住“毒龍”,攻克世界性巖溶泉污染源治理難題。
爭分奪秒,幾千個夜以繼日的奮戰,一連串清晰鏗鏘的足跡:
2010年1月,投資1.4475億元,建設一級泵站、二級泵站各一座,25公里DN500輸水管道。
2013年12月,建成投用烏江回水2號管線;
2014年4月,投資5500萬元開展烏江水污染深度治理工作;
2015年7月,補充工程一級站磁混凝系統與二級站渣水分離聯動試車運行;
……
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烏江水質重新恢復到三類。為了這個“冤無頭債無主”的泉眼,開磷控股集團投入了近5億元,今后每年還得投入3500萬元。
急難之處顯擔當。不少人給開磷人豎起了大拇指:你們干了一件值得頌揚的大好事。
“雖然這是一場沒有產出的投入,但愛護烏江,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家。”站在34號泉眼污水處理系統高塔上,參與工程設計和監督全過程的開磷控股集團質量檢測中心總經理趙先明若有所思。
他腳下的污水處理系統正在全速運轉,每天,高濃度含磷泉水被抽出后,經過中和池、熟化池、沉淀池、過濾池,直至達標,一部分通過十多公里的管道抽回開磷廠區作為工業用水,一部分流入滾滾烏江。
“從最初粗獷式發展到今天走精細化工之路,我們早已認識到發展首先要有生態效益,其次才能考慮經濟效益。”在開磷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剛看來,開磷人即便承受著經濟下行的重壓,治理烏江的這份投入只有增多絕不會減少。
開磷人并不孤單。2014年8月,烏江流域實施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正式啟動。從守住底線做起,政府和相關部門聯手,首先集中整治了煤礦和磷化工企業污染,50余家礦井廢水和生活污水設施不完善的煤礦企業被要求實施“一礦一廢水處理站”。面對生活污染源出重拳、零容忍,環保部門在烏江流域內建成投運了92座污水處理廠,2014年累計處理污水44331萬噸,極大改善了烏江流域水質情況。
“前些年走在江邊總有股酸味熏眼睛,游客都不敢來了。”說起34號泉眼,烏江鎮河濱大道一家小炒菜館的老板劉勇心有余悸,這位烏江邊上長大的漢子近來心情不錯,老百姓就希望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嘛。水清了,鎮上的游客又多了起來。
短評 生態保護需要人人擔當
流經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的格里河是赤水河支流。光華村老支書羅光賢牽頭把上游62公里劃分為23段,由沿河23個村支書和4位村民任“河長”。“再不管,格里河就清不了!”羅光賢沉重地說。
烏江渡電廠壩址下游34號泉眼被稱為“死亡之泉”,開磷人前赴后繼重拳治理,演繹了一場蕩滌還清的涅槃。“愛護烏江,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家。”是開磷人共同的心聲。
源起兩處,擔當大同。小與大的辯證,痛與治的深思,映照出一條福澤深遠的生態建設之路:生態興則貴州興,綠色發展,人人擔當。
江河無言,民心為碑。把對母親河的愛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守護好每一條溝、每一道渠,愛惜每一棵樹、每一片綠……給予生態無限愛意,大自然自會饋贈給我們甜蜜的果實,生態之州定會青山長青,綠色長流。
殷鑒未遠,來者可追。晴空萬里,水鳥低回。播州區烏江渡電廠壩址靜默如山,一灣碧水潺潺北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