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誘惑
名校辦民校共享師資,選拔考試來“掐尖”,外地考生可獲學籍
一面是就在家門口、免考又免費的公辦校,一面是考錄懸殊、收費不菲的民辦校,眾多考生為何棄易就難去擠“獨木橋”?
“一些民校前身是公辦名校,底子好。”一位考生家長道出緣由,出身成為很多民校的撒手锏。以廣州為例,上世紀90年代政府提出3年內建設24所示范性高中,并實行初高中分離。在這一政策下,一些知名中學的初中分離出去后,成為民校。2000年后,掛著名校金字招牌的民校,靠優質學位成為家長們眼中的“香餑餑”,并逐步演化為每年必演的“聯考大戰”。
“目前民辦校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因為名校背景,擁有了普通公辦校所不及的教育資源。同時民辦校享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有些政策是公辦校享受不到的。”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領導研究中心副教授沈玉順說。
民辦擇校的熱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優質生源的流向。鄭州一所公辦中學校長抱怨,他們對口招的幾所小學,每年有近200人考到民辦校去。“公辦中學是電腦派位,民辦校則是選拔招生,通過測評‘掐尖’好學生,生源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怎么比?”
而異地中考、異地高考的逐漸放開,使得更多外來務工子女加入趕考民辦校大軍。“這些學生沒有本地戶籍,無法參加公辦校派位,選擇讀民辦校以獲取學籍,進而通過異地中考通道入讀廣州公辦高中。”卓越教育的有關負責人說。而鄭州南郊的嵩陽中學,今年也增加了招生計劃,“8月會迎來一個報名小高峰,主要針對外來務工子女。”
沖動
優質學位稀缺,電腦派位風險大,公辦擇校禁令刺激民校需求
民辦擇校熱的背后,依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像廣州,各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公辦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巨大的剛性需求。”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分析說,廣州的名校多集中在越秀、荔灣、海珠等老城區,而天河、白云等區教育基礎薄弱。
劃片內公辦校的質量不均,以及電腦派位的風險,讓很多家長甘愿去拼民辦校。“在家門口上公辦名校的幾率太低了,先考民校增加錄取機會,實在不行再用公辦校保底。”鄭州考生王倩的媽媽說。廣東省民盟在對小升初考生的調查中發現,只有23.4%的家長表示對電腦派位聽天由命,而63%的家長都力圖通過其他渠道進入優質學校。“畢竟有中考、高考的指揮棒,最現實的就是進入一個師資、環境、學生都好的學校,以后才能考上好大學。”
相比于往年,今年國家進一步收緊公辦擇校的口子,廣州等地明年開始取消擇校。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江東介紹,2016年起將實行中考指標到校,省、市、區示范性高中拿出30%的優質學位,平均分配到各初中。這意味著,即使初中在弱校,只要成績拔尖也可獲得一定的重點高中錄取指標。
這樣的舉措,很多家長卻不買賬。“公辦不擇校”的趨勢,反而促使擇校需求加速向民校釋放。“幾年后的事誰算得準,甭管公校民校,進好的學校才是王道。”來自昌崗中小學的家長江先生認為,指標畢竟是平均分在全市的學校,已經熬這么長時間準備聯考,不會為一個指標放棄民校。
改變
不是禁止民辦擇校,而應解決校際質量差異,擴大優質學位供給量
“擇校,從本質上是受教育者的權利,公辦保公平、擇校到民辦是大勢所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袁征認為,民辦校讓一部分家庭有了更多選擇,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這種擇校,應該是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愿望,并與學校的特色優勢、培養方向相契合,而不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掐尖’大戰、盲目趕考。”在他看來,理性引導勢在必行。
有專家介紹,在國外也存在擇校,但一般來說,由于政府保障的公辦校大致均衡,所以擇校需求并不旺盛,只有少數家庭根據子女情況、經濟狀況等選擇私立學校。“不是光堵住公辦擇校就完了,也不能‘一刀切’禁止民辦擇校,而要解決公辦校與民辦校的質量差異,優質學位多了,誰再去擇校呢?”
王則楚提出,實現理性擇校的關鍵,在于政府加快推進教育資源分布均衡化。“不僅生均投入要大抵相當,在師資和管理力量配備上也要執行嚴格標準,并加強人員交流。”只有縮小區域、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差異,才能從根本上抑制擇校沖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