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周人物:羅明福
年輕時退伍回到家鄉,他看到貧困落后的面貌,下定決心尋找一條讓全村鄉親脫貧致富的道路。當時,雖然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賺錢,但他還是選擇了留鄉創業。看到都勻、麻江、福泉等地周邊縣市對鐮刀、柴刀、斧頭、菜刀等鐵制農具有很大的需求,他就抓住了這個機遇,開始手工制作鐵制農具。通過創業,他帶領群眾走上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他就是本周人物——麻江縣賢昌鄉賢昌村村委會主任羅明福。
“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報刊上看到河南省沈丘縣空壓機械廠刊載的一則廣告,產生了極大興趣,經過和家人商量,我們決定從不多的積蓄中拿出8800元購買一臺高科技產品——空氣錘。”回想當年的決定,羅明福記憶猶新。
“用了這個新設備后,工作效率提高了,產品質量也提升了,沒想到它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傳統手工加工的5倍之多。”就這樣,靠著勤勞和智慧,羅明福一家漸漸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2008年,羅明福被鄉親們推選為村支書,面對大家的信任,他深感責任重大。要想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必須要靠黨組織的號召力。在羅明福的建議下,賢昌村成立了鐵器生產協會和黨小組,把黨員們聚集一起學習專研經營知識,為村民尋找致富門路。
經過認真分析研究,村黨支部為賢昌村發展鐵器加工產業確立了正確的發展路子,支部黨員們到各家各戶做思想工作,在羅明福們共同努力下,部分村民加入了鐵器加工的隊伍。看到羅明福率先使用“空氣錘”取得很好的效益后,鄉親們紛紛主動購買“空氣錘”設備。但是廠家遠在河南,購買十分不便,來回車費花銷不少,為了方便群眾購買“空氣錘”設備,羅明福主動與廠家聯系,爭取到廠家在賢昌村辦一個代銷點,并派一個技術駐點進行指導。
在引進“空氣錘”過程中,大部分村民家庭經濟困難,無力購買8800元的“空氣錘”,而農村用的農用輸電變壓器也滿足不了“空氣錘”加工的需要。為了讓鄉親們都能夠用上這個“空氣錘”機器,羅明福把用于建設新房的6萬元借給16戶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群眾,然后通過鄉黨委政府協調信用社貸款支持困難群眾,并在縣委和縣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安裝了3臺動力變壓器。就這樣,群眾創業的后顧之憂得到了解決。
由于村民知識水平都不高,大多數人又剛開始接觸空氣錘加工技術,工作效率上去了,但是鐵器質量卻上不去。在那段時間,村黨支部的6名技術較熟煉的黨員常常早出晚歸,挨家挨戶給群眾傳授方法經驗,現場做技術指導,幫助各加工戶解決鐵器加工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經過大家的努力,技術和質量問題得到解決,產量急劇上升。與此同時,市場競爭激烈,鄉內作坊間不擇手段的競爭使內耗問題突出,效益呈現大下滑趨勢。為解決這個問題,經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調研,提出了賢昌村創建鐵器加工協會,規范管理的建議。
經過多方考證和征求群眾的意見,黨支部決定牽頭組建賢昌村鐵具制造和銷售聯合體,實行聯戶聯銷合作制。通過村“兩委”班子成員深入各加工戶做思想工作,統一了思想,建立鐵制農具加工協。羅明福和部分黨員負責承接業務,實行多家合作生產,將生產的鐵器全部標注上“賢昌”標識,使賢昌鐵器加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編號。同時,羅明福還帶領協會主要成員到都勻、獨山、翁安、福泉、麻江等市場作宣傳和并公開承諾,贏得了市場認可,做成了訂單產業,并通過經銷點、配發經銷證、制定服務承諾和包換、包修、包退的質量保證措施,使得訂單逐步增多,產品的品種從原來的2個發展到了18個。
由于產品質量、信譽好,市場也不斷擴大,賢昌村鐵器加工協會的產品逐步走俏貴陽、廣西、湖南等省內外。就這樣,鐵器產業很快成了全村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鐵器制造和銷售合體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在,賢昌村已經發展了鐵器加工戶125戶,戶均月純收入由原來手工作坊的1500元增加到3500元,戶均年純收入由原來手工作坊的15000元增加到了近40000元。通過大力發展鐵器產業,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昔日貧困落后的布依族村寨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惠民助民政策讓村民們富起來了,老百姓奔向小康的步伐更自信了。(趙龍才 蒙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