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周人物——王興宇
她28歲嫁進丈夫羅家,一進門就成了丈夫前妻年幼孩子的母親,背負了很多“后媽”的閑言碎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用愛心去撫慰,用真情去對待,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心。現年63歲的她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農村婦女。照顧丈夫家人一輩子注定成為她的人生主題。她就是本周人物——王興宇。
“后媽”用真情換真心
王興宇系麻江縣壩芒鄉壩河村龍塘組人,嫁入羅家,一進門就成了丈夫前妻年幼孩子的母親,背負了很多“后媽”的閑言碎語。孩子剛開始是不能接受王興宇的,但她視前妻的孩子如自己的骨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用愛心去撫慰,用真情去對待,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心。在王興宇31歲時,公公癱瘓在床,她與丈夫羅世洪齊心照料公公三年多,婆婆向來身體不好,脾氣又古怪,刁鉆,不怎么幫上忙不說,還總是無理取鬧,刁難子女。可是面對婆婆的刁難,王興宇只字未提,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三年里,公公的生活料理全部落在王興宇單薄的肩膀上,每天除了照顧丈夫孩子的吃、喝、學習,照顧臥病在床的公公,還要操持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務。三年里,她沒有半句怨言,沒讓丈夫操過一點心,沒讓老人和孩子受過一點委屈。在照顧了公公三年后,公公還是走了,但老人在最后的時間里,他是幸福的,他是快樂的。
雪上加霜 她越走越堅強

家里的活一手操辦
老人剛走沒兩年,王興宇和丈夫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這無疑讓本就拮據的家庭雪上加霜,全家老小吃喝拉撒全靠她,并承擔起照顧老人和孩子的重任。但每天的起早貪黑、身心疲憊都不能阻擋這個女人,她帶著全家的希望,和丈夫一起支撐著這個清貧的家,慢慢的一步一步拉扯著孩子長大。隨著孩子的長大,王興宇眼看日子慢慢好了起來,可是老天跟她開了一個最大的玩笑:丈夫因常年勞累過度,體力不支,2002年去世了。丈夫的去世對她的打擊很大,她第一次有了絕望的念頭,可是當看到年邁多病需要照顧的婆婆,看到一群需要照顧的孩子,王興宇眼含淚花,在內心里告訴自己:為了家人,為了丈夫的愛,她必須挺過去,死也要挺過去!繼續贍養老人,繼續供奉兒女上學!可是,生活的痛苦總是戲劇性的發生在了這個瘦弱女人的身上,2004年婆婆不慎摔倒,全身癱瘓,這一癱就是 12年。人生路上她禍不單行,也許這就是上天注定對她的磨練!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想而知長期照顧好一個癱瘓病人是多么不容易。更何況王興宇要照顧的是自己的婆婆,而且這一照顧就是12年。自從王興宇嫁到羅家,就沒有閑過一天,為了把這個家支撐起來,她每天勞碌奔波。以前還有丈夫的相伴,多多少少能幫自己分擔點壓力,也有個說話的知心人。可自從丈夫去世后,王興宇每天都是形單影孤,沒了知心人,還要掙學費給孩子們上學,要照顧久病臥床的婆婆,要操持家里家外,感覺她一夜就變老了,但是全村上下沒有人能聽到過她有過一句抱怨,只是很少看見了她臉上的笑容,歲月與生活讓她忘記了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公婆是她忘不了的牽掛

給婆婆捶背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王興宇總是簡單重復著這樣一件事:每天出門前必須把婆婆的飯準備好后才出門,到外面有什么好吃的總是要帶回來給婆婆、孩子吃。不管是在坡上做農活還是在村里、親戚家參加酒席,天只要稍微黑一點,她總會急匆匆忙忙的趕回家,婆婆在家她不放心哪!為老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背,換洗衣服,婆婆癱瘓在床12年,她悉心照顧12年,無怨無悔。12年來,婆婆身體上從來沒有生過褥瘡,心靈上從來沒有受過委屈,而且身體狀況也照顧得越來越好。雖然現在已經是93歲的高齡了,但依舊面色紅潤、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大家都眾口稱贊,多虧她有王興宇這個好媳婦!婆婆也激動得逢人便夸:這幾年,多虧我的好媳婦,如果沒有她,這把年紀我早就入黃土了!每當王興宇聽到平時比較刁難的婆婆也會夸獎自己時,臉上也露出了滿足的微笑。所有的付出都濃縮在婆婆的夸獎里,一句話的分量,王興宇感覺到無比的欣慰和幸福,所有的苦與傷痕都在此時此刻融化、升華!
自從進入夫家門,王興宇對付出的點點滴滴,從不張揚,先后悉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公公和婆婆,她用自己最樸實的行動感染著所有的人,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動人篇章!當問到王興宇照顧癱瘓臥床的公公和婆婆這么多年的感受時,她含著淚花說:“照顧公公時,由于丈夫還在世,兩個人還可以互相幫助,生活有苦大家可以一起承擔;可丈夫去世后,家里的農活多,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做,這種艱難是最難以言喻的,也是別人無法想象和體會得到的。其實,自己身心都很苦很累,但再苦再累也得承擔,也得堅持。自從一進羅家門,我就把公公、婆婆當作自己的親爸、親媽,做事一直是憑著良心,我常常教育孩子們要孝敬老人,如果我都做不好,孩子們會怎么看我這個當媽的呢?”很樸實的一段話,折射出了王興宇多年以來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人是兒女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也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
王興宇的孩子慢慢參加了工作,也都漸漸成了家、立了業,當看到孩子們漸漸生活得有滋有味時,她開心的笑了。現在兒子兒媳長年在外工作,但他們時刻牽掛著家里的奶奶和老母親。每隔一段時間,他們總要捎些補品和好吃的回家給老人。每次回家他們都爭著幫母親照顧奶奶,為母親做家務。他們還經常陪奶奶聊天解悶,繪聲繪色地向奶奶說起外面的新鮮事,雖然老人聽得似懂非懂,但他們總是樂此不疲。說到王興宇的事跡,她的孩子們都激動的說:“媽媽真是太不容易,我們深受感動,我們也一定會以媽媽為榜樣,用自己最真摯的愛心對待奶奶和媽媽”。在王興宇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孩子們也漸漸成了孝親敬老的模范。
凡人善舉傳為佳話
王興宇的真誠和孝心深深地感動了所有的人,在鄉里,在村里,隨便問到一位群眾,他們都知道王興宇孝順老人的生動故事,說到王興宇,鄉親們都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王興宇的事跡在當地被傳為佳話,王興宇也成了省州省有名的孝親敬老先進典型,成為人民學習的榜樣。自古以來,孝敬父母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美德,關愛老人既是子女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孝敬老人,不僅能使老人感到溫暖和幸福,使兒女感到快樂和踏實,更能使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王興宇是麻江縣孝親敬老的一個縮影,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義務”,用一生完成了她的使命,將孝順進行到底。當耳邊飄來“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這首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母親的瘦弱背影。寫到這里,心中不禁想到:當一個人決定要為家付出她一輩子的青春年華,有多少人能真正懂他們,懂他們的內心世界,那是人們靈魂的凈土。王興宇是幸福的,因為她的孝舉在她的孩子們身上得到了傳承,得到了社會的尊重。我想只要我們全社會都積極行動起來,用心,用愛,用行動對待老人以及身邊的親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夙愿,小康和諧社會就不會是紙上談兵;孝親敬老的人越來越多,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世間就會處處充滿奉獻與關愛!(麻江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