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代表
打造首都經濟圈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建議盡快制定規劃,統籌首都經濟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健全利益決策和協調機制。
打造首都經濟圈,有利于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目前三省市發展缺乏完善的協調機制,缺乏企業跨地區轉移的利益共享機制,在功能定位、產業鏈條、資源整合、空間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不統籌、不協調、不互補;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首都輻射帶動作用,經濟圈不僅能履行首都職能,還能成為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主流形態,使之成為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商貿中心和跨國公司的控制中心;有利于釋放首都資源優勢,提高人口布局和產業配套環境,以及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王明浩)
武漢市市長唐良智代表
長江中游區域聯動
目前,加快城市群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于: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的制度環境和市場體系有待完善,產業聯動不夠,城市群內基礎設施不完善、有效配套和銜接不夠,公共服務對接不夠緊密,資源共享程度還不夠高等。
建議推進產業大對接、交通大聯網、市場大統一、創新大驅動、生態大保護、公共資源大共享、城鎮化改革大試驗,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等制度壁壘,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城市群內應強化分工協作,構建緊密的產業鏈,打出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組合拳;加強教科文衛、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對接合作,打造區域公共服務共享區。建議國家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納入相關規劃,建立高效的協調推動機制,并給予政策支持。( 歐陽潔 付 文)
江西九江市市長殷美根代表
打通長江中游城市群“經脈”
中游暢則長江暢,中部活則全國活。長江中游有37個地級市,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重在打通“經脈”:加強區域內各類各層次規劃的銜接配套,逐步構建長江流域一體化規劃體系;實現體制機制相融,逐步健全一體化協作機制,建立扶持、優惠、激勵政策“共同體”;實現基礎設施相連,切實加快以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為重點的沿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破行政區劃界限,采取“投資金、帶項目、攜產業”等形式跨區域合作共建開發大平臺;實現產業相接,依托各地特色主導產業和資源比較優勢,加強產業的協作與配套,打造參與全國乃至世界產業分工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形成長江中游中部地區產業密集帶和城市密集帶。(吳齊強 魏本貌)
天津寧河縣委書記李樹起代表
融入區域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首先要科學規劃統籌,其次要做大做強總量,沒有總量百姓就享受不到發展的成果。最重要的是兼顧長遠,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環境,環境不好就沒有發展競爭力。
以寧河為例,緊鄰濱海新區、天津城區和曹妃甸,我們借勢濱海新區發展,主動融入城區,借助唐山鋼鐵優勢,做大做強經濟。雖然經濟總量不是很大,但是我們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寧河的七里海濕地是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京津唐三個大城市幾何中心,對華北地區大環境至關重要。我們優先生態保護,出臺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2008年起投入七里海濕地保護資金20多個億,使七里海的水生態環境有了極大改善,重現蘆蕩茫茫、百鳥云集。應該看到,區域發展要講科學分工,保護好生態也是對區域發展的貢獻。(朱 虹)
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委員
城鄉交通統籌布局
近年來,我國農村道路建設得到大力推進,絕大部分行政村都通了公路。然而,由于受道路通行條件、交通配套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公交線路較少、覆蓋面窄,一些人不得不選擇乘坐農用車、摩托車、貨車等安全保障較低的機動車出行,導致致人傷亡的農村道路交通事故不斷發生。建議統籌城鄉發展,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善農村交通出行和交通服務條件,保障農村道路交通運輸安全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鄉群眾。今年江蘇省提出,除島嶼村外所有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實現100%,新增100個鄉鎮開通鎮村公交,全省鎮村公交開通率達到43%以上。(申琳)
河南三門峽市市長趙海燕代表
協調推進“黃河金三角”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位于晉陜豫三省交界,在區域合作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缺乏支持該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缺乏國家層面的區域合作協調推進、跨省行政區劃讓合作遇到“天花板”。建議編制批準金三角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允許區域內城市共享國家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等支持政策;建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指導委員會,研究解決示范區建設中出現的重大政策性問題;鼓勵跨省合作先行先試,建議國家在黃河金三角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合作、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方面,突破行政壁壘,專題給予研究支持。(王漢超)
香港經緯集團董事局主席陳經緯委員
設立潮汕新區
潮汕地區有“僑鄉”美譽,遍布世界的潮汕籍華人華僑,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是首富,“潮人”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4個經濟特區中,汕頭卻遠遠落后,經濟總量在廣東排名也靠后。汕頭設立特區的初衷,是充分發揮港澳臺僑中潮籍企業家的作用,但潮汕地區分為3個地級市,海外潮籍人士和社團回到家鄉,往往找不到對口的“主心骨”,難以實現海外資源的整合利用。建議在潮汕3市同城化的基礎上,借鑒天津濱海新區模式,設立潮汕新區,把汕頭特區范圍擴大到潮州、揭陽,在潮汕地區形成合力,增強香港及海外華僑凝聚力,帶動粵東地區整體發展,構建廣東經濟新增長極。(尹世昌)
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行長楊小平代表
設立北部灣金融改革試驗區
在北部灣建立金融改革試驗區,深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將推動北部灣加速成為我國沿海經濟增長新一極。
建議完善金融組織和市場體系。鼓勵中國—東盟國家互設金融分支機構,并適當降低東盟金融機構準入門檻;支持東盟資本發起設立或參股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建立銀行間人民幣與東盟國家貨幣交易市場,推動人民幣在東盟的區域化進程;建立基于跨境金融合作的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允許符合條件的東盟國家企業到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交易。(龐革平 謝振華)
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代表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抓產業、上項目是哈爾濱實現跨越趕超、縮小差距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哈爾濱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如果放在全國大格局中考量,哈爾濱發展還比較緩慢。哈爾濱地處內陸沿邊地區,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物流成本相對較高,就經濟發展環境而言,哈爾濱是落后的。如今,哈爾濱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為推進產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專門制定出臺強化行政問責和整治涉企亂檢查、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的規定,查辦破壞經濟發展環境案件225起、問責公職人員399人,政府的依法行政、主動服務、文明執法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產業強則“體強氣壯”,產業弱則“心虛氣短”,通過一年來的實踐,我們抓產業的思路更清晰了、導向更明確了、措施更有效了、基礎更堅實了。(袁 泉)
遼寧遼陽市市長王正譜代表
城鎮化不另起爐灶
城鎮化不能搞大躍進,要因地制宜,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實際結合好,進行統一的科學的發展規劃。
把城市的房地產搬到小城鎮不是城鎮化,轟農民上樓更不是城鎮化。離開了人的城鎮化、特色產業的支撐,城鎮化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城鎮化要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不能建新城鎮,忽略了農村;要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靠產業集聚人、拉動城鎮發展;要和現有的新城鎮建設、城中村、城邊村改造結合起來,盡量不另起爐灶;要和人的城鎮化結合起來,保護好農民的利益,配套好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嚴防農民“被上樓”,防止他們拿到補償金后,沒有工作,坐吃山空,成為新的城市貧民。(何 勇 朱 虹)
廣東江門市市長龐國梅代表
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目前,發展實體經濟碰到不少問題,主要是融資難,據有關機構調查,江門市中小企業借款信貸中,來自金融機構的只有1/3,2/3靠民間高息借貸,利息高出國家規定的5—9個百分點,金融風險高,存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這種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建議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健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希望國家出臺更多、更具體的政策,形成包括財稅、金融、就業、創新等綜合政策體系。另外,在發展大企業的同時不能忽視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促進就業、保障民生離不開中小微企業,江門市99.8%的工業企業是中小微企業,帶動就業人數占全市勞動力的七成。(李 剛)
安徽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代表
推動產業有序轉移
安徽皖江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已經成為拉動安徽經濟高速增長的引擎,在推動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開始發揮重要作用,銅陵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成員。建議加強對經濟薄弱或經濟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市場規則的均等化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各地區間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引導產業科學有序轉移,帶動原來向東部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回流,使得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有優質人力資源保證。(何 聰 朱 磊)
河北承德市市長趙風樓代表
將旅游業作為戰略先導產業
目前,全球旅游重心正在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建議把旅游業作為戰略先導產業。首先,發展文化旅游業是穩增長、擴內需的有力支撐,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6100美元,預計到201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國和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其次,發展旅游業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不僅可以帶動服務業上水平,還能突破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推動農業、工業的優化升級;再次,發展文化旅游業是惠民生的有效途徑,旅游業關聯109個行業,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5元。(李曉宏)
四川省政協主席李崇禧委員
振興川陜革命老區
目前,川陜革命老區發展水平嚴重滯后,是全國革命老區中的“特困戶”。國家已編制實施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但其側重點在扶貧開發上,12個老區縣尚沒有納入規劃,川陜革命老區仍缺乏系統規劃和政策支持。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已提出“制定支持革命老區發展指導意見,組織編制川陜、左右江等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建議盡快將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組織編制振興發展規劃,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特殊的財政、金融、投資、產業、對口支援等政策支持,促進川陜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劉 毅)
重慶黔江區區委書記楊宏偉代表
推進高山扶貧搬遷
高寒山區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等地區山高谷深、產業薄弱、貧困群眾受教育程度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扶貧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將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城市、集鎮、農民新村或基礎條件較好的其他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推進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要把搬遷與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努力增強群眾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激發貧困群眾通過搬遷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增強他們適應市場經濟、集約經營的能力。此外,建議國家對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予以支持,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重點支持異地扶貧、生態搬遷、危舊房改造等,并設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專項基金。(劉志強)
廣西百色市市長周異決代表
創新扶貧開發模式
百色市12個縣(區)中有9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目前貧困人口還有150萬左右,全市5個人里就有2個是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不脫貧,我國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不斷提高農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收入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最重要問題。首先,應實施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重點加快發展優勢高效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建立和完善產權制度,著力提高農民的收入;其次,應創新扶貧模式,整合各方面扶貧資金,加大社會扶貧工作力度,加強內引外聯,繼續推進定點扶貧、對口扶貧,結合國家和自治區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等各項政策,有效減少貧困人口,繼續推進山區農民“下山進城入谷”,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度。(龐革平 謝振華)
貴州銅仁市市長夏慶豐代表
扶貧還得靠產業
2012年,銅仁減少35萬貧困人口,殊為不易,但全市仍有1/3是貧困人口。貧困地區老百姓收入來源渠道單一,主要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種養業僅夠糊口。提高收入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發展產業,積極進行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為什么產業扶貧最有效?因為,產業扶貧能激活生產要素,從經濟內生動力進行扶持,實現收入倍增的多元化。以往扶貧給農民提供種羊,由于不成規模,賣不出去,種羊被宰了吃,達不到增收目的。產業扶貧需要在扶貧方式、機制上多下功夫,做好后續的保障服務,把曾經的“食品”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產生經濟效益,實現收入增長。(汪志球 黃 嫻)
湖南湘西州代州長郭建群代表
先行先試加快發展
武陵山片區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面臨交通網絡建設滯后、產業建設自我造血功能不足、旅游優勢特色產業資源同質開發問題嚴重、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群眾增收難等問題。2011年,國家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工作,支持武陵山片區先行先試,加快發展。建議立足武陵山片區大交通建設,規劃建設區域間無縫對接的現代交通保障體系,加快開工建設一批區域間的連接路、斷頭路;立足產業體系建設,扶持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支持片區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項目安排、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傾斜;立足民生事業建設,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出臺優惠政策實施細則,同時建立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專項資金。(楊 彥 侯琳良)
下一篇 :貴州馬場煤礦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