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高齡水庫”是指上世紀50至70年代修建,并用于農業灌溉的年久失修、有可能導致危及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安全的農村水利設施。為加強對這些病危水庫的搶救工作,近年來,黃平縣統籌利用中央及地方資金對全縣病險水庫開展保護和加固建設,為提高水利工程的長期使用效率,促進防洪排澇、引水灌溉、生態平衡和保證農業豐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圖為施工人員在給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作業

圖為修繕一新的龍灘河小(一)型水庫
新中國以來,黃平縣先后已在各個鄉鎮修建了26座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庫。這些水利設施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多數水庫已經成為“高齡病危”。為進一步消除這些水庫的安全隱患,增強水庫的削峰和滯洪能力,提高防洪標準,自2012年開始,黃平縣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扶持,同時積極匹配地方資金,把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當作一件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工作來抓。該縣在開展水庫工程除險加固工作中,嚴格執行項目建設招投標工作,狠抓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管理,并采取了定期督導通報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駐地指導等措施,使全縣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得到保質保量的開展。繼2013年度完成3座小(一型)和4座小(二)型水庫的“治病”工作后,在過去的一年里,全縣再次投入中央和地方資金819萬元,目前又完成了歐家院、茶園、深溝、沙包和滑石板5座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另外,還有兩座“高齡”病危水庫正在“掛號”招投標“競診”之中。

圖為由黃平縣水務局牽頭“施治”的高齡水壩現場
該縣在對這些病險水庫工程進行“治病”的同時,還進一步完善了以往尚未實施和亟待解決的施工內容。如對水庫大壩綠化保土、拆除更新放水涵、新增水位監測設施等。由于對舊水庫加大了科技含量的整治和保護,不但解除了病險水庫對當地老百姓生命財產造成的威脅,而且為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質量、管理水平和蓄水能力,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為小流域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