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消費結構調查:有人打工、兼職養活自己,有人刷卡、網購,月消費近萬元
調查顯示,河南大學生月消費的平均水平為500~1000元,占總人數的63.33%。而每月消費在500元以下的占16.67%,超過千元的占20%。
記者通過走訪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發現月消費在500元以下、家境不太好的學生多會選擇在課余時間做家教、兼職來自己賺錢。而月消費在5000元以上、家境優越的“高富帥”和“白富美”則熱衷于根據不同興趣,購買流行的奢侈品。
勵志型:月消費400元
消費主要來源:父母、打工
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大一的小李說:“每月只花400元左右,主要都是伙食費,每天都在食堂吃,其余的消費就是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為給家里減輕負擔,他勤工儉學,一個月可以掙240元,一多半的生活費可以自理。
河南理工大學監督與設計學院廣告學專業大三的女生史瑞萍是個“兼職小達人”。她說:“我每個月伙食費500元左右,偶爾用100~200元購買衣物,平均每個月生活費800元。其中一半來自家里,一半來自兼職。”做家教時,高中的家教對科目的專業要求高,廣告學專業的她文科較好,就給初中、小學的孩子輔導。除了學習,她還關心她的學生的心理狀況,像個知心大姐一樣幫助他們。她說,自己也經歷過這些階段,所以很了解小學、初中生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因此在輔導他們課業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的心情和狀態。帶了幾個孩子后,她覺得自己變得會照顧人了,也成熟不少。
除了家教,她還做過考研班報名的代理,一年能掙3000元。最近,她剛剛和男友盤下了一間小復印店,準備做小生意。面對記者的采訪,她很坦然:“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有自信面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到時上報的話就用我的真名。”
普通型:月消費800元~1000元
消費主要來源:父母
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三的男生孫明甫,正準備出國留學。家境不錯的他每月消費并不高,在800元左右。其中伙食費400元,其他花費主要是網上購物、偶爾周末和同學一起出去看電影、K歌等。
他說:“父母每月給我1000多元的生活費,我最多用到七八百。我不是月光族,每月花剩下的錢我都會存起來,以便購買學習資料,還有寒暑假同學聚會,一起出去玩兒都要花錢。把每月余額存起來,也能留著應個急。”
每月800元的消費水平,在大學生中很普遍。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專業大三的女生王亞翀說:“我一個月的主要花費就是吃飯等生活項目,大一時物價穩定,600元伙食費就夠了,加上購買學習資料,月消費在800元左右。后來物價上漲,伙食費漲到了800多元,月消費也就漲到1000元左右。我算是女生中的特例,不網購也不常逛街。寢室里的女生也有網購的,但都不像網上說得那么嚴重,花費上萬元購物的女生還是少數。”
王亞翀說,河大的同學們省錢還有妙招。每年5月,大四的學長紛紛將自己不再使用卻又舍不得丟棄的書籍物品拿出來甩賣,“二手商品流通市場”應運而生。二手書的價格便宜,一本正版的牛津字典只賣15元,專業課本也都一本七八元,雜志好幾本才合一元錢。王亞翀就曾以50元買到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高富帥、白富美型:月消費近萬元
消費主要來源:父母
大二男生小豪迷戀網絡游戲,從初中開始購買游戲點卡,而且屢戒不止,連他自己都調侃:“如果我沒買這么多游戲點卡,省下的錢可以開一家店。”
大二女生小雪則是個鞋控,每月光買鞋的費用就有幾千元,從大一開始買的鞋都堆在床下和儲物間里,不少昂貴的名牌,只穿一次就收起來。
小芳(化名)是河南某高校大三的一名學生,熱衷購物的她有3張銀行卡和1張信用卡。小芳每月網購消費都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出去逛街,月消費達到近萬元。“家里對你這樣消費有什么看法?”記者問她。“也沒什么看法啦,我爸媽都是商人,每學期會打一筆錢到我卡上,如果我錢不夠用了,他們會再打的。”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河南大學生中持卡一族并不多,問卷調查83.33%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信用卡,持有信用卡的學生只有16.67%,而“持卡族”中大多數都是家境較好的學生,父母定時為他們的卡里打錢,沒有還款壓力。
近日,深圳就有一名大學生因刷卡消費欠了銀行萬元巨款,他不得不瞞著父母“拆東墻補西墻”。更過分的是,他還把手伸向了父母的錢包,開始偷錢還款。
我國銀監會曾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放信用卡(附屬卡除外);向經查已滿18周歲無固定工作、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發放信用卡時,須落實第二還款來源,并確認第二還款來源方以書面同意承擔相應還款責任。目的就是防止還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大學生進行無節制地超前消費,從而出現類似深圳那位大學生的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