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污當官干啥”背后的公共沉默有點可怕

語言是一門藝術。所謂“語言藝術”,是指說話措辭要因時因地變換,盡可能適合當時當地的講話環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語言藝術性的最好詮釋。近日,有網友爆料山西呂梁上水西村村支書王某,上任不到一年,工作粗暴,說話霸道,還貪污腐敗,對于舉報的人實施打擊報復。還曾對向其討要說法的村民當面叫囂“我不貪污,當官干啥。”
好一個“新官上任三把火”,好一句“我不貪污,當官干啥”。一個村支書上任不到一年遂出此粗語,足見其權力意識成長之迅速,當官只不過是其撈取錢財的捷徑。“我不貪污,當官干啥。”背后隱射的信息不能不使人警惕。
中國人向來崇尚“自由”。但世間本無絕對的自由,于是乎便認為掙脫現實束縛就能享有更多自由。而掙脫現實束縛的最好路徑就是握住權力的尾巴,當官就是權力的象征。哪怕是一介草民,一介書生,能求得半點官職足以自我炫耀甚至光宗耀祖。待到伯樂相中,走馬上任,大功告成就有了權力和資源,有了說話做事的底氣。目無一切,抬頭“向錢看”,管他“父母官”,管他“為人民服務”,我說的就是真理和標準,我拍腦袋決定的就是圣旨。于是乎,“貪污”就有了正義的理由,不幸成為一種常態。“我不貪污,當官干啥”的誕生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其乃是官本位土壤上生成的“惡果”,其生長于一個不幸的官場生態中。
單從語言藝術的角度講,這位村支書的語言藝術學實在不敢恭維。他不懂得面對什么人該講什么話,至少不懂得“官場用語”。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更多網民對這位村支書的口爆粗語表示理解甚至贊揚。認為其“道出了官員的心聲”、“敢說實話”,這從側面傳遞出什么信息?筆者以為,無疑是民眾對當前官場貪污現象的見慣不慣,麻木忍受。當貪污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時,人民就會變得“寬容”,這種“寬容”并不意味著視而不見,而一有官員出來說一句“真實的氣話”,則有可能被視為“真話英雄”。這給當前的官場生態提出一個嚴峻的話題:還有多少官員敢站出來承認“我不貪污,當官干啥”?官場生態是要繼續惡化還是立即整治?
“我不貪污,當官干啥”是一把利刃,戳穿了一些官員當官謀財,沒有公仆意識的陰謀;“我不貪污,當官干啥”同時也是一面鏡子,照出這個時代官場生態的丑惡現象和管理漏洞。筆者以為,國家應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紀檢部門應加強審查監督(特別是村縣一級),人民群眾也要善于運用自己手中的監督權,維護保障自我權益。唯有如此,“我不貪污,當官干啥”才能成為歷史的臺詞而不至重現。
(李松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