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血色寒冬里的苗鄉抉擇:魚水相融信仰升華
舞臺燈光聚焦于1934年黔東南的層巒密林中,中央紅軍右路縱隊正頂著凍雨向清水江疾進。該劇由臺江縣委黨校主創,施洞鎮崗黨略村和清江村工作隊傾力協作,經各級力量屢次組織專家打磨,以史料為骨、以情感為魂,細膩還原了那段充滿張力的歷史場景——飽受軍閥欺凌的苗族同胞因過往創傷,對持槍隊伍充滿戒備,聽聞"兵隊"將至,寨子里一時間十室九空。當苗族青年為掩護紅軍傷員英勇犧牲的情節上演時,劇場內響起壓抑的抽噎聲。而隨后苗族群眾拆門板、卸房梁、捐出陪嫁木箱,在刺骨江水中搭建浮橋的群像戲,則通過極具感染力的肢體語言,展現了軍民魚水情的覺醒過程。劇中紅軍贈予苗族老鄉紅馬鞍的經典場景,更成為象征民族情誼的精神圖騰,讓觀眾深切體會到“信仰火種”如何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燎原。

•匠心打磨的紅色敘事:讓史料細節綻放時代光芒
臺江縣委黨校自籌備之初便秉持"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的創作理念。在劇本打磨階段,多次組織黨校老師、施洞鎮村民組成的演繹團隊,聯合縣史志辦,深入臺江檔案館、苗族村寨走訪考證,小到紅軍軍服的補丁針腳、苗族頭飾的銀飾紋樣,大到清水江浮橋的搭建工藝、苗族古歌的旋律走向,都進行了嚴謹的歷史考據。演員排練廳里,苗族群眾演員用方言和普通話反復打磨臺詞,將祖輩口述的故事融入角色塑造;舞美團隊耗時數月還原20世紀30年代中期苗寨山林風貌,煙雨朦朧的清水江背景彩繪與實景道具相得益彰。

•為新征程注入新動力: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觀看首演的施洞鎮退役軍人、崗黨略村黨支部書記石快發感慨道。

劇目通過"清水江的迷霧-火塘議事-密林中的誤會 -紅馬鞍托親人-回應英魂之問"五個篇章,構建起完整的敘事鏈條,既展現了"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豪情,也詮釋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理想擔當。當尾聲《歌唱祖國》的旋律奏響時,臺上臺下自發形成的大合唱將氣氛推向高潮。

據悉,該劇已通過州委黨校今年綠榜課程,后續計劃將制作成電教片報送省級部門,擴大觀看群體,并計劃在州內各級黨校和紅色教育基地演出,錘煉黨性意識,增強干部使命擔當。臺江縣委黨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當苗族群眾用本民族的藝術形式講述發生在身邊的紅色故事時,這種文化認同帶來的精神力量格外震撼,信念感油然而生。"從清水江畔的浮橋到新時代的長征路,紅馬鞍承載的信仰密碼,正通過這場充滿民族特色的藝術表達,轉化為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動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