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9月30日,國慶中秋雙節前夕,貴州省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的詩歌廣場人聲鼎沸、歌聲悠揚。一場以“貓貓河詩歌會·我的祖國我的村”為主題的迎國慶詩歌朗誦會在此溫情啟幕,苗族古歌的古老旋律與原創詩歌的質樸情懷交織,為大山深處的苗寨奏響了一曲文化振興的贊歌。

活動現場,苗族古歌隊身著傳統盛裝,以悠揚吟唱拉開序幕,古老的曲調瞬間將在場村民與游客帶入濃郁的苗文化氛圍中。隨后,《雷公山下,我以苗歌頌祖國》《一個從詩行里走來的山村》《貓貓河村》等一首首扎根鄉土的原創詩歌輪番上演,朗誦者或以渾厚嗓音傳遞家國大愛,或以細膩語調訴說村寨變遷,字里行間滿是對家鄉的眷戀與對祖國的祝福。固魯小學學生集體朗誦的《雷山賦》更是引發全場共鳴,稚嫩童聲中透著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展現出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

除了詩歌朗誦,蘆笙演奏的激昂旋律、苗繡走秀的靈動身影輪番登場,將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最受矚目的“以詩換物”環節,更是讓詩歌真正融入鄉村生活——村民與游客憑原創詩稿或活動短視頻,即可兌換優質大米、米酒等特色產品。“以前覺得詩歌離生活很遠,現在寫首詩就能換回家鄉的好東西,這讓我覺得文字有了溫度。”來自凱里的文學愛好者張先生興奮地說。

這場充滿詩意的活動,并非偶然。自2017年起,貓貓河村已連續舉辦七屆詩歌節,從最初僅征集到10余件作品,到如今吸引全國各地詩人、作家參與。《人民日報》曾點贊這一文化現象,稱“詩歌的種子就藏在這山溝溝里”。如今,詩歌節已成為貓貓河村的“文化名片”,更讓這座“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明村”成為眾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我們不是在寫詩,是在用詩句給鄉村振興建檔。”作為貓貓河詩歌會策劃人、青年詩人,李江富全程忙碌在活動現場,他的心愿樸素而堅定,“最初看到村民們拿著作業本吟詩,就想幫大家把好日子寫出來、傳出去。現在,我們要響應中宣部等七部門‘文藝賦美鄉村’的號召,繼續以詩為橋,讓更多人看見苗寨的生命力,讓詩歌不僅點亮村民的精神生活,更能帶動鄉村文旅融合,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就在此次詩歌會舉辦前5天,中宣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藝賦美鄉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要“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激活鄉村文化內生動力”。貓貓河村的實踐正是對這一方案的生動回應——依托原生態苗族文化與自然山水,該村不僅構建起“詩繡互促”的文化傳承格局,更以詩歌為紐帶,帶動鄉村旅游“風生水起”,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活動最后,全場齊唱《我和我的祖國》,嘹亮歌聲回蕩在山谷間,村民與游客揮動著五星紅旗,深情告白祖國。“看著新路修到家門口,外省詩人來采風,孩子們能上臺讀自己寫的詩,我打心底里自豪。”土生土長的村民余國舟眼角濕潤,“這就是我們苗寨的新生活,有詩意,有希望!”

如今,在黔東南的群山之中,貓貓河村正以詩歌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不斷添繪新色彩。而李江富和村民們的心愿,也正隨著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句,在大山深處生根發芽,向著更廣闊的未來生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