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為提高黎平縣德順鄉德順村水稻種植效率,推廣現代化農業技術,黎平縣德順村于近期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工和機械化插秧技術培訓活動。此次活動吸引了全鄉十幾個村的村民代表參加,旨在通過機械化手段和傳統農耕文化兩種方式來提升水稻種植的質量與效率,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活動分為理論講解和現場實操兩個環節。在理論課上,黎平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專家詳細介紹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意義、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隨后,各村代表來到田間,現場觀摩機械化插秧的全過程,技術人員操作著先進的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行行翠綠的秧苗整齊地植入泥土中,株距均勻,深淺適中。據現場農機手介紹,機械化插秧不僅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一天可完成50畝的插秧任務,而且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長均勻性也優于傳統人工插秧,為后續的田間管理和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各村代表們紛紛贊嘆不已,表示這樣的技術培訓活動非常實用,對今后的農業產業幫助很大。


在觀賞完機械化插秧后,各村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腿,走進水田進行插秧作業,他們腳踩泥濘,手法熟練地將一株株嫩綠的秧苗精準地插入肥沃的泥土中,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汗水從他們的額頭滑落,滴入田中,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偶爾,有人直起身子,捶捶腰背,臉上洋溢著對豐收的期待。田間地頭,不時傳來歡聲笑語,為這忙碌的插秧景象增添了幾分生機,整個德順村仿佛都沉浸在這充滿希望的勞作之中,這一景象不僅是當地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一步。
據最新統計,今年德順鄉的水稻種植面積預計將達到1.18萬畝,較去年增長了1.7%,其中,機械插秧覆蓋率預計將達到25%,比去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這一提升得益于農業機械化政策的推動和新型農機具的普及。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機械化插秧的普及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顯著標志,而人工插秧作為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不僅保留了農耕的原始韻味,也在特定環境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兩者和諧共存,不僅實現了人機協同,優勢互補,也為傳統農耕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人 石慶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