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
黎平縣人大常委會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抓、人大主推、部門指導、群眾參與”的工作要求,印發了《
黎平縣村規民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村規民約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黎平縣示范村村規民約工作考評辦法》和《黎平縣村規民約工作考評方案》等文件,堅持問題導向,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主推全縣290個村的村規民約修訂和執行,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得到不斷增強,實現基層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統一。
以自治為基礎,跨村合約激發治理動能。一是探索“跨村合約”機制破除陳規陋習。雷洞鄉根據區域民族特點,組織相關跨村村寨簽訂了《雷洞鄉瑤族村寨紅白喜事聯合公約》《雷洞鄉水族村寨紅白喜事聯合公約》《雷洞鄉侗族村寨紅白喜事聯合公約》和《雷洞鄉草苗人村寨紅白喜事聯合公約》,鄉內3000余戶群眾簽署“紅白喜事聚餐承諾書”,公約執行后,每場酒席節約成本5000元以上。雙江鎮組織為天堂、己約、呂孖、高求等苗族村寨制定統一的“跨村合約”,有效整治高價彩禮2起、高價回禮2起、大操大辦1起,化解鄰里糾紛、家庭糾紛10起。二是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茅貢鎮通過村民自己提、群眾共同議的方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并以村規民約為抓手,引導群眾有序參與村寨建設管理和村寨治理等工作。該鎮地捫村、額洞村、登岑村群眾通過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等方式自發參與村寨建設。地捫村翻新村寨主干道約2千米;登岑村新建護欄500余米;額洞村新建文化墻、花臺、改造停車場、柴棚、硬化排水溝、搭建禾晾等18處,村寨面貌煥然一新。
以法治為保障,規范民約編侗歌促宣傳。一是廣泛征求意見,確保村規民約規范實用可行。全縣26個鄉鎮(街道)在修訂村規民約過程中,注重征求部門意見建議,充分吸納有利于村規民約更加規范的“好聲音”。口江鄉口江村充分采納黎平縣檢察院“建議妥善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將督促贍養老人事宜納入村規民約,讓孝老敬老有制度有保障”的建議,將“尊老、敬老、養老”作為第三十條寫入《口江村村規民約》,同時,由縣檢察院加強開展贍養老人支持起訴工作,形成了“支持起訴+村規民約”的治理新模式。二是《村規民約》編歌傳唱接地氣,提高群眾知曉率。口江鄉口江村將村規民約內容編成侗歌,組織村民傳唱,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形成了宣傳村規民約的濃厚氛圍。永從鎮部分村編寫了村規民約“十八個要”,地坪鎮高青村、地坪村將《村規民約》編成“七字歌”“三字經”等干條條,壩寨鄉器寨村將村規民約編成順口溜,方便群眾知村規,守民約。
以德治為支撐,傳承侗款良俗約出新風。一是融合優秀民族文化,文化自信與基層社會治理雙促進。傳統村落在修訂村規民約時,充分借鑒吸收“侗款”優秀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經驗,將“侗款”這一侗鄉流傳千年的“民法典”以新的形式傳承了下來。茅貢鎮“天甫外三洞”寨頭、寨南、寨母、流芳、高近五個侗族村寨地域相連、風俗相近、交往密切,共同建立“天甫外三洞”村風民俗聯建機制,聯合制定天甫外三洞侗禮【款約】,推行村風民俗共建,婚喪嫁娶遵循“統一標準、相互監督、共同執行”原則,村組干部、黨員、寨老、人大代表帶頭執行,婚喪文明新風日益興起、辦酒斂財風氣有效遏制。二是融合公序良俗,村規民約“約”出新風。永從鎮制定《婚俗禮儀公約》,引導辦理結婚登記的新人到鎮婚姻登記處簽訂公約,鼓勵文明嫁娶。龍形街道以戶為單位,對易地扶貧搬遷戶進行積分管理,把家庭成員獲各級表彰、考取學校、帶頭致富、義務勞動等作為加分項,把各種不文明行為作為減分項,把違法亂紀行為作為一票否決項,將積分成果運用到“積分超市”兌換等價物品和參與“星級文明戶”評選。(黎平縣人大辦 周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