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當翁是一位多重二級殘疾的聾啞人,屬于特困低保戶。他的家距村活動室約50米,那是他去世父母留給這位年逾47歲兒子獨身居住的念想之屋。走到屋前,朱吉韜看到門是開的,而且門口多了兩個木馬,地上橫著幾根舊木料和一把鋸子,木馬周圍還散落些木刨推出來的刨花和木渣。他回來了?朱吉韜敲門無人應答,便往堂屋里走去,也不見人,但屋外傳來敲擊木頭的聲音。于是循聲穿過堂屋與地火屋,在屋外的一間小偏房里,他正在專心的做木工活。這是他家原來斜搭在木房山墻旁約莫十余平米的簡易廚房,或者說是一間遮雨棚更準確,現在已沒使用,僅堆放雜物。因年久失修,原來用許多木板蓋的屋頂已有半邊因漏雨換成了鐵皮板。他今天獨自一人對廚房屋頂進行修繕,已把屋頂的另外半邊的十幾塊木板取下來,正準備更換幾根朽掉的屋頂梁柱。

見到朱吉韜是“老朋友”,他笑了,小孩似的指著屋頂“咿咿呀呀”比劃著,示意他在修葺。原來他還是一名“木匠”,眼前的馬凳上、墻邊擺放著墨斗、刨子、魯班尺、鑿子、斧子等,木工工具一應俱全。朱吉韜詫異的放下東西,便拜他為“師”給他搭把手,還打電話叫另外一名駐村隊員馮時龍也來協助。

楊當翁畫起墨斗線來有模有樣,鋸起木頭來也有板有眼,儼然是個木匠。那位學徒就顯得笨手笨腳了,不過,倒也使上了兩分力氣。學徒也“嗯嗯啊啊”的和師父比劃交流,兩人似有三分默契。在反反復復抬舉、攀爬、鋸削、敲擊、鑿磨的動作里,時間已過去約兩個小時。然而,拼裝最后一根木梁并不是那么省心。兩人比劃示意“用錘子將榫頭敲近卯眼里去?”“榫頭過長了?”,一番周折,終將木梁與立柱榫頭卯眼合上。

分手時夜幕降臨,朱吉韜輕輕拍著楊當翁的手臂笑問,“我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學徒?”,他咧嘴笑而不語。(馮時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