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這個只有高中文化的漢子,因家庭原因,楊昌忠至今未外出務工,10多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鼓勵下,立足實際,通過植樹造林(造有杉木、松木、核桃、楊梅等林200多畝)、優質稻種植、農機服務、烤煙育苗等帶領左鄰右舍周圍群眾致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12月起便先后擔任過錦屏縣銅鼓鎮嫩寨村村民委委員,調解主任、文書、村黨支部委員、書記等職。多次獲得鎮“優秀共產黨員”、“優秀人民調解員”、“先進村務工作者”等榮譽。
用心為民 群眾呼聲有回音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堅決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任務,提升糧食儲備保障能力,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5月11日,楊昌忠組織嫩寨片區的黨員和人大代表,一起學習《在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精神。對于新政策、新方案,楊昌忠一向都是一邊自己認真學習,一邊積極對外宣傳。

不管是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還是《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黔東南州“黎從榕”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實施意見》,楊昌忠都積極向聯系村領導、有關股室咨詢,力求更透徹的消化文件政策精神,然后結合實際再通過自己的所思所想把政策通俗化的傳遞給黨員群眾。
“作為人大代表,我不僅要自己學,更要帶領群眾一起學。”拿著一疊文件的楊昌忠不僅在紙上劃出重點、在筆記上認真記錄,更通過與領導和群眾的深入交談盡可能的把黨和政府的關注關心關懷、把有關政策傳到基層,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帶給黨和政府。僅今年以來,楊昌忠便向鎮人大、鎮政府提供意見建議11條,通過鎮政府調研落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3個,向廣大黨員群眾宣講政策3100余人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00余份。
用情帶富 水稻種植有訂單
嫩寨處于良田集中連片的大壩地區,非常適合種植水稻,但一直以業,水稻生產銷路不暢成了影響農戶水稻種植的積極性。

“為了讓我們的水稻能夠銷出去,昌忠和他們一起拜訪了貴大的教授、農業公司的老總,這才總算是找到了技術團隊和收購企業。”去年剛退下來的老支書劉國文,對楊昌忠這個曾經的助手贊不絕口。
2015年,嫩寨村黨支部通過前期調研和合作對接后,決定成立村級背景的的優質稻種植農民合作社、帶領農戶走訂單農業路。因為這是條沒有走過的路,群眾很擔心是否能真正實現,楊昌忠為了打破群眾顧慮,經常是白天入田講政策,晚上入戶做動員,經過時任村兩委同志的努力,全村同意種植優質水稻面積達到1600余畝。僅2020年,楊昌忠親自上門動員不能外出務工的剩余勞動力52戶,其中貧困戶15戶,與貴陽金嘉禾農業有限公司簽訂“貴紅一號”“黔禾香一號”兩種品種150畝的訂單農業,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收割、晾曬,農戶負責種植、田間管理,公司負責回收。農戶的價格是“貴紅一號”出田谷每斤1.9元,“黔禾香一號”出田谷每斤1.3元,合作社負責收割晾曬,其中利潤每斤0.3元,2020年秋收后52戶農戶共計增收14萬余元,合作社得到5萬余元的收益。同時優質稻合作社承包山地美農公司在嫰寨村流轉的260畝稻田種植優質稻,在今年秋收百年難遇的長期降雨的極端天氣下,搶收稻谷25萬多斤,為合作社的生存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嫩寨村一組群眾劉文國稱贊道:“還是訂單農業好呀!不然我今年虧定了,紅米在雨季來臨之前都已經收割進倉并晾曬出售完了,我種植4畝,獲得3900元的利潤,真是太好了”。
用力創收 農機服務助農忙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感覺我們人工做農業太費時費力了,再加上我們這里又是壩子田,交通方便,完全可以做機械化農業。”楊昌忠看到機械化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后,在2017年聯合幾個種植大戶一起成立了農機服務農民合作社,自至開啟了帶領農戶走水稻全程機械化之路。
去年,我們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進購了輪式拖拉機2臺、自走式糧食裝袋機7臺,大大縮短了農戶稻谷收割的時間,解決了抓天氣搶收糧食的難題,一臺裝袋機一天能在院壩裝袋兩萬多斤稻谷,省時省力。截止目前,農機合作社共有收割機3臺,履帶耕田機4臺,輪式拖拉機(四驅)4臺,植保無人機2臺,插秧機1臺,水稻直播機1臺,發電機1臺,自走式糧食裝袋機7臺,大小機器共計23臺,覆蓋了從育苗、機耕、機播、機防、機收的全過程,基本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每年農忙時節帶動本地農戶就業70余人。

有了楊昌忠領辦的農機服務合作社后,在農村現有的形式下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在家務農再也不用擔心生產上勞心勞神,只需要一個電話、一個信息,就可以直接提供從種植到收割甚至顆粒歸倉一系列服務,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正如嫩寨村一組貧困戶吳隆恒這樣說:“有你的農機合作社真是好,我上有老下有小的不用外出務工了,在家門口就有活干,工錢每天還有160元,你們打田收割的時候我只是扛點橋板倒運材料,事情不多又不累,還解決了我就業困難的難題”。
2022年,銅鼓鎮大力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楊昌忠深感自己走機械化道路的決定是正確的,但通過新的政策和技術宣傳,他更也深刻的認識到自己在技術和機械設備上的差距。

“沒有多的話講,我只有埋起頭努力做,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取得好的成績。”楊昌忠始終孜孜不倦發展嫩寨村的農業產業,保證好相關農業的生產服務。雖然楊昌忠收獲了很多贊美和榮譽,但他不驕不躁,心中仍堅持著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的信念,繼續擴大服務區域,讓合作社的生產服務走出銅鼓,讓更多的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譚元鈺、龍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