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青春無悔,做新時代的“一塊磚”
做新時代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2021年年底,楊華英所服務地高華村人手嚴重不足,村干對電腦操作又不嫻熟,導致許多工作未能及時開展。在收到鄉里通知后,楊華英第一時間收拾行囊,進村協助開展養老認證、農村房屋信息錄入、安全生產檢查、入戶走訪記錄等工作。她白天入戶走訪村民,夜里就把信息錄入、存檔,埋頭苦干一月有余,終于如期完成了工作。

在平凡的崗位做平凡但有意義的工作。鄉鎮更多的是面對繁雜瑣碎枯燥的事務,從日常的辦公室會務整理、編寫工作信息簡報、走村竄寨整治環境衛生,到學校開展各種教育宣傳活動,再到幫助農戶搶收秋糧、調解矛盾糾紛等等需要志愿者的工作,她都樂于參與其中,同時不斷努力爭取將其做到周全化、高效化、條理化。

她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態,牢記服務群眾的工作職責,不怕困難、團結協作。面對批評,她虛心接受并積極改正;面對表揚,她也不驕不躁,只是微微一笑:“我會繼續努力。”
志愿之行,讓汗水相伴成長
“到更廣闊的農村去,在實踐中學習,在工作中增長才干。”打鐵還需自身硬,楊華英認為,工作就是最好的學習平臺,在公文寫作中不斷研習,在宣傳活動中提前了解相應知識,都是在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和業務水平。
楊華英不是本地人,因語言不通,在村里與群眾交流很是困難。有次村里一個老人在辦公室門口張望,她把老人請進來,發現老人只會講苗話,問是來辦什么事的,老人也聽不懂。實在沒法了,楊華英看到老人手里拿張單子,就請老人把單子給她看,發現是來領東西的,就按著清單幫老人領。

從江話學不快,她就耐心請人多講一遍,細細地聽;苗話聽不懂,她就通過一些細節去了解群眾需求、或者請當地同事幫忙,多方面解決交流難題。經過一年多和群眾多次打交道,楊華英已經能夠較好地和當地人交流了。
在繁雜枯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沒有鮮花和掌聲,唯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經營好自己的生活,不斷地把自身的力量與價值以及所擁有的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散播到農村基層的廣闊天地里,努力奉獻的同時不斷提高自我。單位領導的關懷和重用,前輩同事的指點和幫助,讓她倍感溫暖,很快融入到這個集體,和同事們結下深厚情誼;讓她忘記生活在異鄉的孤獨,更好地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自己的行動不能改變一個地方的面貌,但是可以改變人們看待事情的態度。”對于工作,不管是大事小事,易事難事,她都細心調研,不把小事當無事,不把小錯當無錯,盡全力把每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用自己的真心去面對每一個人,用真誠幫助每一個來辦事的人。在志愿服務的生活中,不管是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還是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法制宣傳活動、助農秋收,她都熱心參與,因為收獲的東西比付出的要多得多。

一年多的志愿者生活,使她增長了在學校、書本中學不到的見識和本領,讓她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了快樂和光榮,體會人情冷暖,感受世間百態。她也更加堅信,經過歷練,能更好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志愿之行,她一直在路上。
立足崗位,盡顯使命擔當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楊華英也和其他志愿者一樣參與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疫情防控工作事情多,她不僅負責購置防疫物資并統計發放,還要收集各村疫情防控日常執勤信息和節后復工情況。疫情指令核查、市場主體排查表、公職人員出入情況匯總表...對每一份數據,她都仔細核實,對于村級報來的每一個數字變動,她都要問清原因,精確到人。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崗位上展現了一個新時代西部志愿者的青春風采。

“千里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日常工作,她沒有轟轟烈烈的舉動,有的只是不分日夜的加班加點,有的只是抓疫情防控落實落細的鍥而不舍,她以強烈的責任感踐行一名志愿者的初心使命,她的一言一行,浸潤在每一個同事的心里,也印在她彌足珍貴的志愿生涯之中。
個人簡介:楊華英,女,漢族,共青團員,2020年8月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現服務于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人民政府。(韋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