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近日,貴州省榕江縣仁里水族鄉仁吉村的農貿市場來往的群眾日益增多,他們都是扛著大包小包來找“收菜媳婦”潘家蘭的。

潘家蘭作為榕江的半個“媳婦”、仁吉的一名網格員,已在仁里鄉工作近6年,對當地鄉情、村情都相當熟悉。脫貧攻堅收官戰勝利后,她繼續駐村工作,并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幫助該村侗族群眾提高家庭收入。
春季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山上的生鮮美味層出不窮,只可惜“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看到這個情況,潘家蘭心急如焚,但苦于產銷信息尚未明晰,只得等待時機。雖然接觸到的產銷平臺不多,但是想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還有近1000人可以看到,她不由得萌生了利用朋友圈開展宣傳的念頭。
說干就干。她在發布自己生活、工作狀態的朋友圈基礎上,開始細心觀察仁吉村的產業、民俗等特色,并精心選取圖片編制文案,大力宣傳仁吉村的美人、美景、美食、民族風情,得到朋友圈大量的點贊和轉發。縣里的一些民營企業、社會團體也漸漸發現了她這些有趣的新聞,并時不時進行交流、互動,有的還表達了善意的合作意向。

為了讓自己安心,更為了仁吉村群眾能夠放心參與到“黔貨出山”“網上賣貨”這樣的新鮮事物中來,她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赴縣城的電商運營中心和有意向合作的商家了解生鮮蔬菜收購、流通等具體情況。經過實地考察、深入交流,結合對仁吉村群眾“打蕨菜”的利弊分析,她的信心提了、底氣也足了,于是在3月初大膽向朋友圈和仁吉村群眾發出“打蕨菜賣”的倡議,并得到仁吉村群眾的積極響應。當天賣出蕨菜300多斤,取得了“開門紅”。
現在越來越多的群眾嘗到了甜頭,找她幫忙賣貨的群眾多了起來,她所展示的生鮮品種也多了起來。群眾們紛紛高興地說:“原來覺得蕨菜不值錢,是潘家蘭讓我們在家也能掙錢。希望她能幫助我們賣掉更多(農產品)。”(張凌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