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書記,要經常回來看我們哈!”
“楊書記,甘壩村的老百姓感謝你,要常回家看看!”
……
6月7日,凱里市爐山鎮甘壩村舉行歡送會,歡送駐村第一書記楊衛中同志返回工作崗位。

(歡送儀式)
當天參加歡送會的有村支部書記劉州盛、村主任熊裕凱以及村兩委其他班子成員。
歡送會本來是不通知村民的,但是消息被走漏,部分群眾在歡送會召開時,就來到了村委會門口等候。
村民羅力強握著楊衛中的手,一時竟然不知道說什么了,只說楊書記感謝,有你真好。羅力強是甘壩村的村民,眼睛有點看不清楚,家里有孩子上學,生活十分的困難,楊衛中書記了解此情況后,和劉州盛支書,熊裕凱主任商量后,叫他到村委會來做保潔員,從做保潔員以來就改變了他家的生活,讓生活過得比以前好。此時此刻村支書劉州盛說,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曹榮敏(是貧困脫貧戶王前書的大嫂)帶來了一雙鞋墊,這是她花了一個星期趕出來的。“楊書記,我們非親非故,你卻處處想到我們家,沒有好東西送給你,就給你一雙鞋墊做個紀念吧。”曹榮敏拿鞋墊送給楊衛中時聲音都顫抖著,說完此話時緊緊拉著楊衛中的手。
在凱里打工的甘壩村村民王平書,得知楊衛中離開的消息,立馬給楊打電話:書記,你不夠意思哈,要走了也不講一聲,我都還沒好好感謝你……

(與村支書、村主任兩位搭檔合影)
楊衛中走出村委會后,村委會的干部和群眾爭著和楊衛中合影,留影結束后,楊衛中走上車,返回工作崗位,歡送的干部群眾聚集在一起,不停的揮揮手,直到車輛消失……
①從狗兒“追著咬”到“搖尾巴”迎接
今年40多歲的楊衛中是凱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干部,2016年,組織上安排他駐村,擔任第一書記,最初服務的村是凱里市爐山鎮新華村。2018年,調到了甘壩村。
不管在哪里,楊衛中始終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進村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與村干認識和座談,第二件事,就是走村串寨,到群眾家里做“家訪”。

(在貧困戶王平書家做“家訪”)
貧困戶是他走訪的第一批次的群體,每一戶都走訪到;第二批次是普通村民;第三批次是產業戶、老黨員、老村干以及村里的賢達人士。
走訪一個星期后結束,他帶來的新筆記本,用去了一半多,群眾有什么困難,有什么特殊經歷,對駐村工作組以及村干有什么要求和期待……這些,他都一一記下。
駐村近四年,走訪群眾成為了他工作的常態。據說,第一次他到后山村小翁壩貧困戶王定凱家里去走訪,結果被他們家里的狗追了出來……當時楊衛中一邊跑,一邊說:“不要追嘛,以后會經常見面的,還會成為朋友呢。”
后來,楊衛中頻頻登門拜訪,王定凱家的狗兒見了他,老遠就搖著尾巴,迎上來,非常熱情。
楊衛中把駐地的村民當親人,千方百計為他們謀福利。甘壩村的貧困戶王平書、楊光才的住房蓋起來后,沒有錢添置家具,楊衛中便到凱里,替他們“化緣”,后來凱里市個私協、凱里市自媒體行業協會聯手,幫助王平書、楊光才送來了家具、棉被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有一次,王平書突發疾病,躺在家里的沙發上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危急時刻,他給楊衛中打電話:“楊書記,我肚子痛老火,快來救我……”
當時,楊衛中正在開會,獲知消息,他交代幾句,便和村副主任袁朝兵趕往王平書家,把他送到了村衛生室。但村衛生室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往鎮里送。楊衛中二話不說,又把王平書背上車然后趕往鎮里。路途,他還給鎮里的醫院打電話,做好急救準備。
趕到鎮醫院后,王平書很快被送到急診室就診。
前述提到的甘壩村村民王前書是殘疾人,哥嫂負責他的飲食起居。楊衛中進駐甘壩后,除了按政策幫扶外,還通過愛心人士給他們一家謀福利,他自己還經常自掏腰包,給王前書購買生活用品。
②抓黨建 讓黨支部更具凝聚力
一個村要發展,村領導班子尤其是黨支部是否有凝聚力,戰斗力,是非常關鍵的。
楊衛中駐村期間,不管是在新華村還是甘壩村,始終將黨建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抓好黨建是讓黨支部更具有凝聚力、戰斗力的“法寶”,是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推動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基礎。
抓黨建工作過程中,楊衛中和村兩委班子十分重視對黨員進行教育和培養。每周,都要摘取優秀的黨建文章(含黨建視聽專題),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學習活動。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著他們外出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從而將他們自己的思想意識,統一到為村集體謀發展上的軌道上來。
為抓黨建工作,在楊衛中的積極倡導之下,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這些制度明確,駐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等出思路,出點子,對黨務村務決不大包大攬;抓協調,抓溝通,對熱點難點問題不回避不拖延。
凡是村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都采取“一事一議”制度進行集體討論研究,達成共識。
由于駐村工作組和新華村、甘壩村的村干始終把黨建工作放在很高的位置來抓,促進了班子的團結和整個黨員干部隊伍的高效運行,催生出了出色的戰斗力和執行力,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寧愿傷身體,也不能傷感情
從現實情況來看,新華村和甘壩村都沒有礦產等可以直接“生蛋”的資源,要發展起來,只有以土地為依托,發展產業。
在甘壩駐村期間,楊衛中和甘壩“村兩委”班子努力推動產業發展,村里分別建成了甘壩苗圃基地、后山組農業化種養殖項目,幫助流轉土地等,協助黨員、大學畢業生劉福成建成了反季節蔬菜基地。
該反季節蔬菜基地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建立了網絡門店,可以網絡下單,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
村里還積極倡導村里的黨員干部領頭發展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村主任熊裕凱投資35萬元,建成了甘壩村苗圃園林基地,實現了其規模化經營苗木的構想,帶動了周邊群眾共謀發展。
楊衛中和村兩委還積極開展和落實“十戶一體”的發展思路,發展了44戶愿意牽頭的農戶,每戶帶動10戶發展,總計有440戶參與,發展的項目有櫻桃、櫻花種植,黑毛豬、田魚養殖等,都是特色項目,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

(在葡萄園里查看)
以上這些項目,都是本土人士在經營,在規模上有所欠缺。楊衛中經常在問自己:引進一些大企業進來,不會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吧?
其實,甘壩村的招商引資條件是很不錯的,這里交通便利,去爐山、到凱里,都很近,而且有很寬廣且肥沃的土地,有一定的“戰略縱深”。
當楊衛中把招商引資的想法提出來時,一些干部認為這真的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但楊衛中和村支書劉州盛還是決定一試。
結果,甘壩村通過招商引資手段,引進和上馬了南山河農文旅一體化項目。

(在防疫執勤點執勤)
楊衛中本人多次主動到廣東對接客商,為甘壩村引進了二甲醚及石油液化氣扶貧項目,項目總投資5000多萬,帶動就業100多人。目前,該項目現正在辦理手續。
幾乎與此同時,甘壩村又招來了一家種草養牛的企業,落戶該村六個雞組。這個項目的帶動性很強,當地許多村民都參與,一年一畝地收入3000余元,還可以吸收20多名產業工人做工。
2020年的11月,楊衛中和村兩委領導深入到浙江省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結果引進了吳茱萸種植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經在甘壩村小翁壩、登高坡等處實施,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多畝,預計三年后產值達1個億以上。目前該產業已經成為了凱里市爐山鎮的主打產業。 ……
為了能招到商,楊衛中非常的拼。他向來滴酒不沾,但是開始實施村級招商引資的戰略之后,他也跟著舉起了酒杯,寧愿傷身體也不愿傷感情,傷甘壩村的招商引資事業……
由于甘壩村上馬的發展項目比較多,具有極大的帶動性,該村處處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成為了凱里市知名的“產業村”。
“我在甘壩三年時間,見證了它的發展變化,但是也有遺憾,我們之前確立的許多工作目標,還沒有實現。”在6月7日的歡送會上,楊衛中飽含深情的說,“我和甘壩三年緣,但注定會是一世的情誼,將來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持續關注甘壩,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甘壩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