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近年來,黃平縣以自然山水為依托,歷史文化為核心,紅色文化為主色,農文旅融合為亮點,少數民族文化為渲染,奮力書寫藍色、古色、紅色、綠色、花色“五色旅游”文章,推進旅游產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經初步測算,2021年1—7月,黃平縣累計接待游客400.9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44億元。
一、畫好藍色黃平,發現多彩文化旅游。一是成立黃平縣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小組,積極開展旅游市場主體調研。二是摸清縣內文化旅游資源的總量、規模、開發潛力等,明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和重點區域。建立以飛云大峽谷、朱家山、野洞河、冷屏山等自然風光為主的文化旅游資源庫,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拓展新空間、新產品、新業態,加快推動全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經摸底排查,新發現旅游資源542個,新發現率為65.86%,含12個主類,除了五級資源沒有新發現以外,其余各等級資源都有新發現。截至2021年3月底,黃平縣旅游資源已開發(含正在開發)29處,其中五級1處,四級14處,三級10處,二級及二級以下4處;未開發有794處,其中五級 1處,四級 11處,三級53處,二級及以下729處。
二、讀好古色黃平,挖掘歷史文化旅游。一是讓歷史說話。黃平縣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舊州古城,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已長達2300余年,過去曾有“九宮、八廟、三庵、四堂”和2000余棟古民居,造型壯觀優美,精致典雅,別具特色,是黔東一座獨具風格的歷史文化古城。近年來,為充分利用舊州古城景區資源,全方位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需求,黃平縣積極對外招商,成功引進貴州景嘉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對其進行合理開發、有效運營。目前已打造舊州文旅特色商業街區,整條街長150米,寬25米,引進商鋪8家,匯聚了黔東南州及黃平當地的特產,包括牛老大、黃平銀飾、蠟染、茶葉、酒、藥材等,是一個集商業、休閑、娛樂、文化為一體的特色街區,展現了黃平縣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產品魅力,塑造了舊州多元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今年1-7月,舊州古城景區接待游客量97.87萬人次。二是讓文物發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云崖是黃平縣重要旅游景點,享有“貴州第一古剎”、“黔南第一洞天”等美譽。凝結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精華的古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增添了飛云崖厚重的歷史與滄桑感。一直以來,黃平縣在這里舉辦了黔東南苗嶺畫院掛牌暨苗嶺音畫惠民演出活動、“四月八”民族集會活動等,成功將這里打造成為網紅打卡點。
三、講好紅色黃平,探索紅色文化旅游。一是加強紅色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今年以來,黃平縣先后開展了兩期紅色文化講解員培訓,培訓人次108人。培訓堅持“理論+拓展+實訓+比賽”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室內授課和室外現場示范為主,量身定制紅色文化講解專業技能實訓“套餐”。實現了參訓人員從“不敢講、不善講”到“主動講、拓展講”的重大轉變,講解技能和綜合素養得到明顯提升。二是舉行黃平縣2021年紅色文化講解員評選大賽,設置風采展示、導游講解、知識問答、情景再現四個環節,讓選手們以舊州古城紅色旅游資源為主,以其所承載的紅色文化和長征精神為內涵,用各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和演說方式,講述紅色文化故事。為提升旅游行業服務質量,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新名片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潛力,將紅色旅游與人文歷史、文化體驗進行高度結合,開展青少年紅色研學活動。把“學”與“游”有機融合,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到教室外,通過唱紅歌、誦紅詩、模擬紅軍四渡赤水、過草地、搬軍糧、爬雪山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紅色研學活動中重溫當年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精神。四是努力做到每個紅色景點都是旅游線路,探索出以紅色旅游促進經濟發展的新途徑。黃平縣共有紅色文化革命遺址遺跡55處,其中現存50處,已損毀5處。包含革命烈士陵園陵墓類17處,遺址遺跡類18處,紀念性設施類8處,革命人物故居行居6處,紅色標語類1處。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黃平縣革命歷史陳列館、舊州烈士墓、谷隴大寨谷斗坡、紅軍濟貧大會舊址等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1—7月,黃平縣紅色旅游景點共接待游客65.7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1億元。
四、亮好綠色黃平,創新鄉村特色旅游。近年來,黃平縣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立足本地優勢,突出生態優先,大力開發采摘園、生態體驗、休閑農莊等鄉村旅游項目。目前,全縣有五星級農家樂2家,四星級農家樂4家,精品旅游客棧1家,優品級民宿客棧7家,乙級鄉村旅游村寨4個,州級重點旅游村寨1個。其中,五洋生態園、飛虎營地、尋夢緣山莊創新推出親子采摘、QQ農場、趣味捕魚、抓鴨子等活動,讓游客在欣賞鄉村自然美景的同時品嘗農家特色菜,參與農家體驗活動。榮昌號客棧、望月樓客棧、老城客棧創新推出茶藝、插花、蠟染體驗活動,打破了傳統住宿業的單調,讓游客沉浸在黃平縣獨特的民俗文化體驗中。云上有山創新推出茶葉采摘、影視文化研學、拍攝體驗等活動,游客可體驗采茶、炒茶、表演的樂趣,十分愜意。舊州十萬營滑翔傘基地創新推出cs真人體驗、泥地摩托、叢林探險、露營等一系列活動,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新途徑。
五、唱好花色黃平,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黃平縣總面積1668平方公里,轄8鎮3鄉、142個行政村9個社區,總人口39.8萬人,其中苗族、亻革家人等少數民族占68.5%,是一個少數民族文化十分濃厚的大縣。一是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目前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4個、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代表性項目19個、代表性傳承人11人,州級代表性項目21個、代表性傳承人3人,縣級代表性項目175個、代表性傳承人511人。二是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比如亻革家的正月“踩親節”、苗族的“四月八”民族集會、谷隴鎮“九·二七”蘆笙節、新州鎮白堡坡“爬坡節”等,挖掘黃平亻革家服飾、苗族古歌、苗族泥哨、苗族蘆笙舞、苗族銀飾制作技藝、黃平蠟染技藝等文化魅力,大力發展“旅游+”。特別是今年在飛云崖開展的“四月八”祭牛節暨非遺旅游季系列活動,累計吸引了來自貴陽、湖南、廣西及周邊縣市的10余萬人前來觀看,有效帶動了全縣旅游經濟收入。三是保護好少數民族村寨,包括苗族傳統文化村落的代表谷隴鎮苗隴村和平寨村,亻革家民族文化傳統村落重安鎮楓香村、塘都村、望壩村,仫佬文化傳統村落野洞河鎮新華村等。四是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比如重安鎮下翁細村下翁細寨、谷隴鎮滾水村滾水寨風情寨等,讓廣大游客在游玩的同時,體驗少數民族風情,參與少數民族傳統習俗活動。(龔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