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日前,艷陽高照,一場“推進新農村建設”,聽民聲、答民問、話發展的“院壩協商”會在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文化長廊里舉行。60多人坐在長廊兩邊,正熱火朝天地進行“協商”。

出席這次寨碧村“院壩協商”會的縣領導有政協主席楊冰、副主席張崇華等6位領導和縣政協辦、縣直相關部門、舊州鎮主要領導、鎮鄉村振興專班負責人及寨碧村兩委、黨員代表、村干部代表、群眾代表、產業企業代表、縣政協委員以及縣政協機關干部坐在一起。
“我們開院壩會,就是讓大家暢所欲言,為寨碧村鄉村振興工作共同出策,大家要各盡其智,將好的意見和建議都說出來,不要拘束。”主持人舊州鎮黨委副書記潘進昌的開場白拉開了這場以“基層一線話發展、助推產業更興旺”為主題的院壩協商會議的序幕。

“那我先講幾句,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潘進昌書記的話音剛落,縣政協委員、寨碧村黨總支部書記王清華接過了話匣子。
“這幾年,鎮里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建設了農業產業灌溉溝渠,有力助推了村產業的發展,富了村民的口袋。但當前這些灌溉設施“重建輕管”、“只用不管”的問題突出,不時有渠管道垮塌、滲漏等情況發生,其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

“說得好,大家就是要像王支書這樣,有什么就說什么,敞開地說,千萬別藏著掖著。”潘進昌書記的一番話引得現場陣陣掌聲,與會人員的氣氛也越發高漲。
“我家種著的桃子、柑子,不澆水的產量低、果子干癟干癟的;有水澆的桃子、柑子又大又甜,賣相好,價格高。一定要管好這些灌溉設施。”高坡牛自然寨村民丁艷說。
村民吳勝說:“近年來,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殘,種出來的糧食很困難才收進家。我們想在彎子頭修一條產業路,因為我們寨子上的糧田大部分都在下面,修路來幫助老弱病殘的老年人解決肩挑背搭的日子,缺錢,無法修。”
“有多長?”潘書記問到。“長400多米、寬2.5米!”“好,我們記下了!”

“近期水稻病蟲害嚴重,確保糧食豐收,敬請技術員指導。”……
今天的這場“院壩協商”會,開得很成功,百姓你一言、我一語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在三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上,近10位村民積極發言,從改善生產條件談到近期水稻病蟲害防治,從方便村民出行、產業到醫療衛生,在場老百姓與政協委員面對面對話,心貼心交流。縣政協領導將群眾的這些意見一一記錄了下來,向參加這次“院壩協商”會的相關部門指出群眾反映的問題,并敦促落實解決。
根據居民們提出的各種疑問,政協委員們也就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建議。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舊州鎮政府等單位先后回應。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主動謀劃爭取項目,支持社區加快發展,就現場為40畝無勞力戶用無人機幫助他們噴灑農藥殺了蟲;隨后的縣直相關部門相繼表了態,積極多方爭取專項資金支持寨碧社區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場院壩協商會,聚攏一群人,談出“一條路”,筑起“一個夢”,敲響了寨碧村人民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個100年奮斗的信心和決心。(張玉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